第45部分(第3/5 頁)
革命老區的經濟文化狀況,依然令人為之嘆息。
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湖南人樂於發揚這樣的精神。即使在湖南的經濟發展已經顯得吃力的時候,湖南人依然保持著充分的樂觀,表現出淳樸的憨厚。
在某些地方熱衷於到北京“跑部錢進”的時候,湖南人仍舊保持著不靠裙帶、不靠關係的傳統。毛澤東是不贊成“苟富貴,不相忘”的。重鄉誼可以,但他絕少念鄉情而提攜誰。毛澤東反對宗派主義和山頭主義,他在1942年所寫的《整頓黨的作風》中明確地闡述了他的看法。他從湘贛根據地、湘鄂根據地和湘鄂贛根據地帶出去了一大批湖南、湖北和江西的幹部,到了陝北以後,大力提拔北方幹部。解放戰爭中,隨著大軍南下,留在南方的北方幹部人數眾多。毛澤東曾對西南的領導幹部說:“看《三國演義》,不但要看戰爭,看外交,更要看組織。北方人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組織了一個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幹部一起建立了一個很好的根據地。”
中國目前需要縮小或消除三大差別:城鄉差別,東西差別,人均差別。不幸的是,湖南的三個差別都很顯著:湖南農村佔地廣闊,城市化水平低;湖南與東部發達地區差距很大,與西部欠發達省份有些接近;湖南人均收入水平令人汗顏。農民收入水平和城市相比是個什麼樣子,不說大家也知道。
曾幾何時,湖南南部的鄉民,總是議論粵北人日子過得多麼苦,逢年過節,會到湖南這邊的親戚家打個牙祭,臨走還捎帶上臘肉米糧。
現在,數以百萬計的湖湘子弟南下廣東打工謀生,學習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湖南人與南邊的這位高鄰過去是生死之交,現在又是現代化建設的同盟軍。
率先對外開放的廣東,給了湖南人新的機遇。湖南的人才群在擴大,湖南有更多的人才離開鄉土,到外面廣闊的天地去鍛鍊才幹,施展才華。
湖南人有很多困難,但是湖南人都有勇氣克服這些困難。
要說勇氣,有什麼比在閉關鎖國、視西方先進科技為“奇技淫巧”的時代喊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更需要勇氣?
要說膽量,有什麼比拋掉頭顱以堅持真理更需要膽量?
要說困難,有什麼事比二萬五千里長徵更難?
湖南人的字典裡難免“困難”二字,但還有更多藐視困難、排除萬難的字眼。
湖南人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品牌,湖南的人才正在自覺地成長。
湖南人在以前所未有的熱情狠抓教育,從事科學研究,發展科技產業。他們知道,湖南人的立身之本就是人才。
人才的基礎在於教育。湖南近代人才群落的崛起,固然是風雲際會,但教育使湖南人做好了準備,才能抓住機遇。
近代湖南的教育史,說明了湖南人才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嶽麓書院的千年講壇,在湖南形成了讀書育人的風氣,開創了實事求是、與時俱近的學風,造就了陶澍、王夫之、魏源、曾國藩這樣一批頂尖級的人才。
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集團的崛起,喚醒了湖南人追求功名的野心和尚武的傳統,為維新運動開了先河。
維新運動中湖南學會風起,南學會指點江山,時務學堂激揚文字,開創了湖南新學之風。
到20世紀初,湖南的教育水平已經領先全國。1902年,長沙設立省城大學堂,全省各地相繼設立中小學堂。第二年,湖南在全國率先推行六至十四歲兒童的“強制教育”,明德、周南、雅禮等私立學校和教會學校陸續開辦。
1906年,長沙設立了中國最早的省級圖書館——湖南圖書館。到1907年,湖南全省已經擁有七百多所各類新學校,數萬名學生在校讀書,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