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1/2 頁)
如此一來,小溪對面的風景就相對完整美好,不需要再有大的變動。
比較麻煩的是小竹樓所在的空間下半部分。
由於土地太過廣袤,陳曼青只能大體上規劃好,至於細節一時間就有些無能為力了。
陳曼青打算在靠近小竹樓的地方劃出一整片用做農田,中間部分則作為一些有用經濟作物或者藥材的種植基地,最外圍的一圈兒就發展成山脈。
陳曼青有一種預感,空間並不會一直就這麼幾百畝大。
這般規劃好以後,她只要守著這一片區域生活,外圍的山地不用管它們會發展成多廣袤的山林。
再在靠近小溪最上端的位置漸漸豐沛水生植物,衍化出一大片湖泊。靠近湖泊的位置,弄出一小片水田,用以種植自己喜歡吃的水旱兩生農作物。然後在小溪靠近小竹樓的位置,有意識的發展出一個用作洗澡的山泉池子。整個空間就大體格局而言,作為自己的私人悠閒生活之所,就已經趨近完美了。
剩餘的就是細節的慢慢圓滿,她要讓自己的私人生活,無一處不適意。
陳曼青並沒有太大的野心,即便重生一次,她也只想好好的認真享受生活而已。如果把建設空間作為終身事業,那就太枉費重生一次的契機了。
她要珍惜每一時每一刻重生的日子,怎麼開心怎麼來。
雖然圓滿空間的細節,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任務。不過還好,大的格局想要打下基礎,卻並沒有這麼困難。陳曼青看著初具崢嶸的小空間,彷彿看到了幾年以後此處風景曼妙、果蔬飄香、鮮花滿園,無一處不適意、無一處不妥帖的模樣,嘴角不由微微翹起。
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園,陳曼青就跟打了雞血似的,一刻也閒不住了。
見空間裡的事情都做的差不多,飛快的出了空間,投入新一輪的物種大搜尋。
經過一上午外加下午兩小時的跋涉,儘管移栽植物樹木什麼的花費了點時間,陳曼青也已經漸漸深入了山林。隨著陽光被樹葉遮蓋的稀稀拉拉,一些喜陰的山貨品種慢慢變多。
蘑菇、平菇、香菇,這些常見的真菌類山貨,但凡陳曼青認得出的,自然不會放過。
為了長久計,陳曼青是連菇帶木頭一起砍了下來,放到了空間小竹樓牆根的另一側沒有種植生薑的陰涼處。有了這些菇類,木耳地皮菜之流當然也少不了。
第13章 遇險
黑白木耳與糯耳,陳曼青參考了菇類的做法。
直接砍下長耳的木頭,堆放到了菇類木頭的旁邊。至於地皮菜,這玩意兒只有在潮濕的草地上才長,倒是有些難辦,陳曼青連地皮鏟了一小片,鋪到了小竹樓後方的楠竹鞭附近。
空間裡的光線照射是有方向的,跟外界差不多,大概是在東南方。
甚至陳曼青都有些懷疑,空間裡的光線就是來源於外界的太陽。因而正對南面的小竹樓後面被大片的陰影覆蓋,相對較為適宜地皮菜的生長。
除了這些常見物種,剩下的東西就不太好找了。
陳曼青上一世畢竟不是專門研究植物的植物學家,認識的植物品種大多都是常見物種。雖然由於經常寫小說要用到不少的植物資料,但有萬能的度娘在,誰會花時間刻意去記?
藥材之類的山貨,認識的更是沒幾樣了。
山參、靈芝、鐵皮石斛、猴頭菇、黑松露等幾種較為珍貴,逢穿越種田流必提的品種,由於寫小說看小說時被強化記憶太多次,那些個植物特性陳曼青想不記得都難。
但也因為太過珍貴,陳曼青又不是自己筆下的小說主角,哪那麼容易就遇著了?
所幸不是一無所獲。
陳曼青看著眼前高大繁茂的一大株山栗子樹,輕輕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