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第2/2 頁)
惱人的條令限制
二戰裡面,日軍在白刃戰前先把子彈退掉然後拼刺刀,是一個怪異而引人注目的戰術。這確實是其步兵操典的規定,這一規定因為看起來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決不是&ldo;死要面子活受罪&rdo;,也不全是捍衛武士道的尊嚴,而是日本軍隊根據實戰檢驗做出的結論,這和日軍的兵器,作戰特點是相吻合的。
日軍在白刃戰前退出子彈,是指雙方開始班以上規模近距離格鬥的時候,而不是隻要一準備肉搏,衝鋒的時候就退掉子彈,那純粹是自殺行為。當時各國軍隊都一樣,在衝鋒的時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彈,而且整個過程中要全力射擊,儘量壓制對方火力,比如軍事作品《亮劍》,就有這樣一段真實的描寫:&ldo;隨著最後一批手榴彈的脫手,伏在坡下的突擊隊一躍而起,疾跑中二十挺輕機槍同時開火,組成密集的火網,日軍工事在密集的彈雨下被打得煙塵四起,在爆炸後殘存的日軍士兵又恢復了強悍的本色,他們嚎叫著還擊,面無懼色。八路軍突擊隊員們不斷倒下,後面的候補射手又迅速補上,雙方殺紅了眼,有些日軍士兵殺得性起,競毫無遮攔地端著刺刀從工事中跳出來迎著彈雨進行反衝鋒,但頃刻間被打成蜂窩狀,短短30米衝擊距離,李雲龍的第一突擊隊的機槍手們全部陣亡,無一生還。。。&rdo;戰爭是殘酷的,日軍對這一點的認識和其他國家軍隊並無區別,事實上太平洋戰爭中,無論塞班還是沖繩,日軍發動步兵衝擊的時候,都是一邊射擊一邊前進,並且把輕機槍手放在一線,以增強壓制火力(因為一線日軍一直沒有裝備衝鋒鎗)。
這倒不太用擔心誤傷自己人,二戰中,步兵衝擊的散兵線即便以所謂&ldo;密集隊形&rdo;發動攻擊,其隊形也遠比冷兵器時代鬆散,士兵前後重疊的機率不高。真正採用那種傳統意義的密集隊形,衝擊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達爾卡納爾日軍對&ldo;血嶺&rdo;的密集隊形衝擊,中國軍隊在忻口會戰中對1002高地的強襲,過於密集的隊形,造成己方後方人員的武器無法使用,而對方的武器命中率則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傷亡。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