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哨糧(第1/3 頁)
廣州境內的西南沿海,毗鄰珠江支流的鵝頭嶺下的小集鎮——會安鎮。
來自怒風營的義軍將士正在進行名為哨糧的搜刮/籌給,這也是周淮安第一次離開駐地到鄉下去的經歷和體驗。
在進入鎮子時,似乎是之前來過的緣故,對於義軍的存在並不是特別的反應強烈,或者說體現出一種被迫習慣之後的麻木和遲鈍。而最後偌大鎮子裡只有一小戳冒出來的所謂鄉老,全權負責與義軍的接洽、交涉事務。
因為是靠近廣州內陸一面近郊的緣故,鎮外除了還有一些常見的稻田和菜畦之外,山坡和丘林上還有不怎麼規則分佈的零星果園,但是當地的樹木則大多是已經掛果的油桐樹,而鎮子裡大多數人的營生,也多少與海貿和船運的周邊產業有關。
因此在鎮子邊上,除了定期售賣附近沿江漁村魚獲水產的野市之外,還有用稻草和薴麻、棕櫚皮為原料的制繩場,就近取材製作硬帆的板材場、榨制桐油的生油場,加工糧食的水磨堆,以及幾家規模不等的織布坊和染坊、木工作坊、酒醋房和醬坊。
因此據說在往年的光景治下,那些成群結隊蹲在接到屋簷下等活乾的鄉民和苦力,構成了這個鎮子日常的一道風景;不過,現如今這些人和那些作坊裡的工匠,役夫,不是逃走就是躲起來,剩下的也大都被義軍給招募/裹挾走了。所以,這些地方基本上就呈現出一副冷冷清清的蕭條和衰敗意味來。
除此之外,他還發現了一所中規中矩半牆單間的小寺廟和幾處不大的木構祠堂;供奉著從祖師公輸班到黑麵祝融神、馬頭瘟君之類的奇怪神主和牌位。
鎮子不是很大,但是各種建築的佈局卻是比較密集的堆簇在一起,而分割出來好些條大大小小的街巷。走在骯髒而狹促的街道上,周淮安可以感受到門板和窗扉後面躲躲閃閃的人影,以及他們透射出來各種好奇、驚懼、擔憂、排斥之類遮遮掩掩的目光。
因為是工商業為紐帶的邊沿地帶,所以這裡的百姓雖然不乏菜色和乾瘦,但是比起廣州城外那些餓殍一般的流民,卻是要好的多了。
除了兩間已經被搬運一空的米糧鋪子之外,其他建築大都還是完好的,也沒有火燒和打砸過的痕跡,只是但凡有人見到義軍走過,無不是畏畏縮縮或是忙不迭的躲藏起來。
隱藏在偏巷深處裡的酒肆和茶店似乎還在營業,但無論是客人還是夥計都是偷偷摸摸的往來出入著,不敢大聲的招呼和叫喚而很有些道路以目的意味。
從另一種周淮安所瞭解的角度來說,
雖然義軍在廣州城中採取了相當嚴厲的清洗手段和管制措施,但在這些城外的郊集村鎮當中,卻還是採取了相當粗放的佔領和控制手段,而基本由各部義軍就近分片負責一定區域內的事務,同時自籌部分的用度;
因此,在粗暴驅除和消除了官府的存在影響,又抄掠、嚇跑了諸多大戶豪族之後之後,實際上這些鄉裡就由一些素有威望的所謂宿老、長者,來負責出面和牽頭維持日常的次序,而透過各種徵集錢糧和籌給軍序的要求,與就近的義軍構成一種短暫的共存與平衡來。
在一番交涉之後在鄉老的帶領下,鎮外的地面上很快就堆上,早已經準備好的幾百石稻米和其他雜糧的袋子,上百匹捆成幾大包的粗細絹布和一大罈子的銅錢,兩大車的菜油和醬料外加幾大缸酒,最後甚至還有十幾個倉促打扮過而看起來風塵味十足的女人給留了下來;
當然作為外出哨糧的潛在福利之一,這些女人只能在當地受用,而不允許帶回到營地當中去的。儘管如此,這些塗滿劣質脂粉而難以分辨真實年齡的女人,還是吸引了大多數正處於單身狗到老光棍之間的義軍將士的注意力。
好在他們之中並沒有不識趣的人,跑過來詢問和打擾周淮安是否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