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第1/2 頁)
股正氣,不願降清,得到百姓支援而幹起來的,說明民心可用。可是,領兵
大將方國安、王之仁來到之後,立即接管了浙東原有營兵和衛軍,自稱正兵;
孫嘉績、熊汝霖、錢肅樂等雖被授予督師官銜,部下只有臨時召募而來的市
民、農夫,稱之為義兵。方國安、王之仁憑藉兵力優勢,竭力主張&ldo;分地分
餉&rdo;:正兵應該瓜分全部正餉,即按畝計徵的正額田賦;義兵只能食義餉,
即透過勸輸等辦法取得的銀米。這實際上沿襲了弘光時四鎮和左良玉等軍閥
割據餘習,使義兵處於沒有固定糧餉來源而自生自滅的困境。魯監國命廷臣
會議,方國安、王之仁派來的司餉官員堅決要求全部田賦由正兵自行分地徵
收,遭到許多廷臣的反對。戶部主事董守諭奏曰:&ldo;分餉分地非也。當以一
切正供悉歸戶部。核兵而後給餉,核地而後酌給之先後。所謂義餉者,雖有
其名,不可為繼。&rdo;1這本是正常朝廷財政軍費開支的通行辦法,卻被方、王
使者堅決拒絕。另一戶部主事邵之詹建議以紹興府田賦歸戶部,寧波府田賦
供王之仁,金華府歸朱大典,其他地方歸方國安,意在使監國政權多少還有
一點財政支配權。可是,連這樣一個不得已的折衷辦法仍然遭到方、王的斷
然反對。最後,還是把浙東各府縣每年六十餘萬錢糧由方、王二軍自行分配。
浙東各處義師斷絕了糧餉來源,大多散去;連督師大學士張國維直接掌管的
親兵營也只有幾百人。
多有微辭,實欠公允。
1 張岱《石匱書後集》卷五《魯王世家》。
1 黃宗羲《行朝錄》卷三《魯王監國紀年上》。
第三節 唐、魯政權的對立與紛爭
上文說過,弘光朝廷覆亡,潞王屈膝降清,使南明帝系再次中斷,唐藩
朱聿鍵、魯藩朱以海以遠系宗室先後被福建、浙東官紳將領擁戴繼統。這是
在訊息不靈的混亂狀態下出現的一國二主局面。不久,隨著情況的明朗化,
唐藩為首的隆武朝廷以建立時間稍先,又得到其他各省南明地方政權的支
持,魯監國政權就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按道理說,退位歸藩可以使南明政
權至少在名義上實現統一;然而朱以海黃袍加身容易,一旦退位依舊過寓公
生活難免駑馬戀棧,何況擁立他的大臣也有的不願放棄自己&ldo;定策&rdo;之功,
耽心轉入隆武朝廷將不受重視。唐、魯對峙的局面一直拖延不決。
九月,隆武帝派遣兵科給事中劉中藻為使者,前往紹興頒詔,宣佈兩家
無分彼此,魯監國委任的朝臣可以到隆武朝廷中擔任同等官職。對於是否承
認隆武朝廷的正統地位,在魯監國大臣中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贊成開讀詔
書和反對開讀的大約各佔一半。大學士朱大典、督師錢肅樂、大將方國安認
為&ldo;大敵當前,而同姓先爭,豈能成中興之業?即權宜稱皇太侄以報命,未
為不可;若我師渡浙江,向金陵,大號非閩人所能奪也&rdo;1。&ldo;聖子神孫,總
為祖宗疆土。今隆武既正大統,自難改易;若我監國,猶可降心以相從&rdo;2。
這說明他們的意見是贊成閩浙聯合,接受隆武朝廷的正統地位,以免浙東獨
樹一幟,孤立無援。可是,大學士張國維、督師熊汝霖、大將王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