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第1/4 頁)
事實卻是如此,鐵路修通後,運輸量最大的不是什麼商品,開始就是人。大量的人口透過這鐵路從四川到陝西,最後在塞北定居下來。四川是人口最多的省份,有五千萬人,但是土地十分稀少,山地太多,而且土地資源聚集現象十分嚴重。所以塞北的土地對四川的貧民有致命的誘惑,他們大量的遷居。除了四川人外,還有大量的難民往塞北地區遷移,他們有的來自蘇浙地區,跟隨中央到了四川,可是到了這裡後卻沒有辦法為生。其中很多還是受過較好的教育的高素質人才,而塞北地區卻嚴重缺乏人才尤其是技術人才,這些人很容易在塞北地區找到出路,因此樂意在此遷居。還有一些則是工業家,中央軍的地盤蘇浙地區向來是中國的富庶之地,清末民國這段時間這裡的民間資本發展很快,紡織業、輕工業非常發達,由於戰爭的影響,大量的企業被迫關門,企業主跑到了大後方。這些人手裡有錢,有管理經驗,有技術儲備,但是在四川只能坐吃山空,而塞北卻在招攬他們,在報紙上大肆歡迎各種投資,隨著鐵路的開通,他們也開始往塞北軍跑了。
人、錢、智力在戰爭期間大量的往塞北湧入,這不是沒有原因的。趙書禮跟徐新六孔韌這些有熱心,有激情的官員,在塞北踏踏實實的建設了十幾年,其中尤其是各種制度的建立,對財產權的保護,對投資環境的保護,尊重司法獨立,輿論獨立等做法,早已經為他贏得了中國最佳投資地的美譽,不但是中國商人眼裡這裡是天堂,就是老外也明白要在中國投資,如果不走歪門邪道想堂堂正正賺錢那還是要去塞北。
塞北的名聲為他贏得了收穫,戰爭爆發後,大量外來資本技術人才的流入,讓塞北的經濟不但沒有因為戰爭受損,反而是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高峰,官方統計1939到1940年度,工業增長了十三個百分點,其中一半是因為戰爭刺激大量舊有工業尤其是官辦重化工業軍事工業滿負荷開工,四分之一是塞北大量民資向軍事相關領域投資,另外四分之一就是這些外來投資了。官方預測,1940到1941年度還將更快的增長,有望達到二十個百分點。
除了這些新來的投資,十幾年時間讓塞北地區湧現出幾個成功的經濟角色,第一是商幫,其中最有歷史最龐大的是晉商,現在的晉商廣泛的參與到了商業、貿易、礦業和鋼鐵冶煉工業中;緊逼晉商的是北方其他商幫,如天津商幫很早就到了塞北發展,現在在建築、水泥生產業是龍頭,在毛紡織領域也是無人可敵,北京商幫在服裝業製鞋業制皮業首屈一指,在餐飲業更是無人可敵;江浙商幫進入塞北稍晚,但是卻有關係有基礎,徐新六就是江南人,而他是金融巨頭,帶動了大量的江浙商人來塞北發展,在加上戰爭後大量新來的江浙商人現在江浙商幫實力極具增強,他們是第一大紡織品提供者,第一大紙製品提供者,第一大小商品製造者;還有南洋商人,他們主要參與到了金融業、報業、輪胎產業等領域。
除這些商幫外,還有三種經濟力量可以跟這些商幫鼎足,第一是各種新出現的年輕企業家, 他們不屬於各種商幫,身份上各地人都有,在新技術領域,電子工業、航空工業、機械設計、金融等領域很有成就,在輕工業紡織工業等小企業上更是湧現了大量傳奇人物;另一個就是財閥集團了,比如趙書禮的趙氏財閥參與到銀行、軍工生產、航空工業、電器電話、大型化工、鋼鐵冶煉等等,徐新六的金融帝國,兄弟菸草的菸草王國,範旭東的化工巨頭等等等等;最後一個巨大的經濟角色是官辦企業,官辦企業主要集中在平時不賺錢的領域內,比如和平時期沒什麼市場的兵工生產、飛機制造、大型機器精密儀器的研發仿製等等。
大量的商幫、游擊隊企業家、財閥和官辦企業,不知不覺間已經改變了塞北的經濟結構,兩個四年建設大綱的完成奠定了輕重工業基礎,兩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