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1/5 頁)
。
只有蘇聯人採取了措施,在不同場合對德國的重新武裝提出了抗議。外交上則拉攏波蘭捷克共同對抗德國,好不容易跟捷克人簽訂了一個共同防禦條約,但是捷克人出於短視和對蘇聯的敵視,卻在條約簽訂後宣佈,這份條約只有在法國同意的時候才有效。最終蘇聯人想借德國的壓力,讓自己重回歐洲社會體系的願望沒有實現,而捷克人也沒有得到蘇聯人的保護。歐洲對抗法黑斯的勢力,仍然是一盤散沙。
而法國人卻不敢給捷克保證,軟弱的他們只能採取綏靖政策。
英法兩國在捷克蘇臺德問題上,越來越傾向於德國,希望透過出賣捷克的利益讓自己得到和平。
在東方,越來越強大的日本,越來越不滿足自己的利益。
在東北的動靜越來越大,軍隊開始往吉林悄悄調動,顯然是意圖抗衡黑龍江的蘇聯軍隊。
在其他地方跟中**隊的摩擦也越來越大,軍部想要發動戰爭的企圖,昭然若揭。
而趙書禮當年以打亂東北局勢把列強軍隊引入東北的行為沒有受到效果,英法對日本同樣採取了綏靖,預設了日本在吉林的增兵。
而經濟方面,日本在九一八後在東北謀取了更多的利益,開始在南滿修築了更多的鐵路。儘管塞北地區傾民力大建交通,讓塞北的鐵路里程突破了二十萬公里(注意這裡的鐵路包括幹線和支線),達到了孫中山當年設想的在中國建設二十萬公里鐵路的設想實現,但是塞北地區仍然沒有東北的鐵路線密集。日本人的建設,讓東北的鐵路密集程度超過了日本本土,成為亞洲鐵路網最密集的地區。
日本不但在東北大量投資,毗鄰東北的塞北則更是他們投資的熱土。
本國市場狹小,但是資本卻高度集中在幾個財閥手中。國內容不下那麼多的資金,只能選擇往國外投資,東北自然是一個很高的投資地。但是東北的局勢過於複雜,列強勢力,蘇聯勢力,塞北軍勢力,東北軍勢力,還有大量的土匪存在。反觀塞北地區,不僅局勢在趙書禮歸國後迅速穩定下來,大量建設的交通設施和越來越完善的法律都是吸引人的地方。在這裡投資無疑能得到更好的回報。
因此在九一八之後,日本的資本,不管是財閥的還是民間的往塞北地區的投資就一直沒有斷過。尤其是趙絡,則吸引了三菱三井等大財閥,他們在這裡建立大型托拉斯大工業生產出口到蘇聯的機器裝置,工廠採用歐美最新的技術,比他們在國內的還要先進,因為國內沒有需求,而蘇聯人則捨得花錢採購這些大型裝置。財閥的到來,不僅是帶來一座座先進的工廠,還有他們的技術人員,組織形式還管理模式。
唯一遺憾的是,沒有帶來他們大量的工人,無法給日本的就業帶來好處。因為在他進入塞北時,趙書禮就給他們有言在先,如果日本人的企業無法為塞北地區提供工作機會,那麼他們對塞北就沒有意義,不允許他們進入。當時為了蘇聯的龐大機器市場,又加上經濟危機的日本沒有選擇,只能接受。但是這時候的中國是很有骨氣的,他們不但抵制日貨,一個口號可以在短時間內讓日貨零銷售,甚至抵制為日本人工作。日本的企業竟然找不到足夠的中國工人,高階技術工人用國內的無可厚非,但是普通工人卻沒法解決,塞北方根本不能同意,他們的工人全部使用日本人。
最後日本大財閥想出了辦法,他們在東北招募了一部分工人,又在臺灣招募了漢族工人。這些情況,塞北整府預設了,因為他們宣傳東北人和臺灣人都是中國人。大財閥有這個實力,那些小企業就悽慘了點,他們很多隻能建立家族式作坊企業。管理、技術、普通工作都由幾個兄弟,或者親朋完成,而他們的產品則供給給日本大企業或者塞北的大型工廠,其實就是一個配套小工廠而已。
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