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4/5 頁)
這樣一個人,怎麼會不惜以自焚的手段來向死者謝罪呢?
因此,警方將本案定性為人室縱火殺人,並展開偵查。而就在此時,有人提出,再次抽調C市公安廳犯罪心理研究室的方木配合偵查。
這個人,就是楊學武。
第十一章 同態復仇
楊學武的突然造訪讓方木感到有些意外,本能地以為那兩起殺人案有了新的線索。等楊學武把案情簡單陳述了一遍之後,方木也迅速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兇手把車開到了消防車道,對麼?”
楊學武點點頭。
按照他的推斷,兇手雖然和平入室,但是從死者的鼻腔內驗出了乙醚的成分。這說明兇手並非死者熟識的人,而是採用騙死者開門,進而透過麻醉死者的方式入室。
至於欺騙的手法,楊學武認為和走廊裡的電箱有關。因為在進行現場勘查的時候,警方發現部分燈具呈開啟狀態,而走廊裡的電閘卻被拉了下來。遂推斷是兇手拉斷電閘,趁死者出門檢視時,用乙醚將死者麻醉後,拖拽入室。門旁的左腳拖鞋也可以驗證這一推斷。
據分析,兇手在室內曾停留過一段時間,包括束縛死者及潑灑汽油,並脅迫死者撥打火警電話。縱火後,兇手將死者的灰色五菱麵包車停放至消防車道,而後離開。
如果楊學武的上述推斷成立,那麼兇手的動機就是一個謎。
倘若他想殺死吳兆光,將其麻醉後,可以輕而易舉地致其於死地。就算他希望吳兆光死於極其痛苦的焚燒,澆上汽油點火便是,何必放起一把火,又讓他撥打火警電話呢?更何況他還特意把車停在消防車道上,阻礙消防隊進場救火。
就在方木思索兇手作案動機的時候,心底竟隱隱泛起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楊學武已經體會到方木的困惑,伸手從包裡掏出厚厚一大沓列印紙遞給方木。
方木接過來,發現那是一些網頁的影印件,看上去,有些是新聞網頁,有些是論壇,在每個主題後面,都附隨著長長的回帖。
他連看幾張,臉色竟起了變化。再抬頭時,發現楊學武正意味深長地看著自己。
“你的意思是?”
“對。”楊學武顯然已經對方木的想法瞭然於心,“是他做的。”
隨著調查工作的展開,部分線索被陸續匯總至警方。
其中,死者吳兆光的妻子之所以能在案發後迅速趕到現場,是因為在凌晨時分接到了發自丈夫手機的簡訊。資訊內容只有短短几個字:家裡著火了,快來救我。吳兆光的妻子回撥過去之後,已經無人接聽。
案發第二天,這部既撥打了火警電話,又傳送了簡訊的手機在園區內的花壇裡被找到。同時找到的,還有面包車的鑰匙。手機仍處於開機狀態,來自死者妻子的未接來電多達十餘個。那種仍帶著一絲僥倖的絕望,可以想見。
經過對手機的檢查,除了死者吳兆光的指紋之外,沒發現有價值的線索。
警方分析,那輛灰色五菱麵包車,應該是被兇手開至消防通道的。這輛車作為物證被警方暫時扣押,已拖至分局地下停車場保管。經過對整車進行勘驗和檢查,特別是車門把手和方向盤及離合器、油門、剎車等部位,但是,沒有發現有價值的線索。由此可以推斷,兇手在作案時應該戴了手套和腳套。
又是一樁無跡可尋的謎案。
如果從案件的表像特徵上無法找到突破口的話,也許,分析兇手的心理痕跡就成為最後一條可以嘗試的思路。
方木認為,兇手的作案手法體現出明顯的“報復”的動機。
這一點,也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實際上,警方從偵查伊始就將嫌疑人鎖定在侯永梅的丈夫程原身上——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