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第1/3 頁)
&ldo;叉手&rdo;在唐、五代、宋都是很流行很常見的禮節,行起來簡單,而恭敬意味又很濃,可謂方便足料廉宜碗大&iddot;&iddot;&iddot;&iddot;&iddot;&iddot;咳,想當年柳宗元被貶到永州的時候,謹小慎微怕再犯錯誤,於是&ldo;入郡腰恆折,逢人手盡叉&rdo;。敦煌變文裡也有&ldo;舜子叉手啟阿孃&rdo;的句子,總之與人交往的時候保持這個姿勢是比較安全的。
好啦,平民百姓日常用到的各種禮節,我們講得差不多了。現在回到開頭說的上朝那段,既然唐朝人上朝不對皇帝&ldo;三跪九叩&rdo;,那麼應該怎樣行禮呢?
首先要說&ldo;三跪九叩&rdo;這個禮節出現的時間很晚,有說是到了清朝才見記載。中古時代最隆重的拜君禮儀,以&ldo;再拜稽首&rdo;為主,唐朝的更加有特色,是在兩次&ldo;再拜&rdo;之間,加入一段&ldo;舞蹈&rdo;。
&ldo;上朝&rdo;有很多種型別,比如元旦、冬至的大朝會、每月初一十五的&ldo;朔望朝&rdo;、每日或者隔天來一次的&ldo;常朝&rdo;、接見外國使團的朝會、接受皇太子拜見的朝會、封爵授高官的朝會等,哪種和哪種的禮儀都不完全一樣,參加朝會的君臣穿戴的服飾、演奏的音樂等也不一樣,這些煩瑣的事想想都讓人頭大,所以才有禮部等機構裡的一群官員專門負責弄這些。
咱們就拿最隆重的新年元旦大朝會來說吧,作為一個在京的官員,您有幸(必須)參加這種大場面,再加上程式不熟(或者說完全不懂),心情想必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吧?那麼牢記兩個秘訣,可以幫助您安全度過&ldo;第一次&rdo;。
第一,朝會進行時,一直會有官員站在階下高聲指揮大臣們行禮,這個官員的職位是&ldo;典儀&rdo;,還有幫助他揚聲喊叫的&ldo;贊者&rdo;,您要時刻注意聽他們的號令。他們喊&ldo;趨&rdo;,您就跟在別人身後彎腰拱手小步快走;他們喊&ldo;脫舄&rdo;,您要把自己腳上的鞋脫掉;喊&ldo;解劍&rdo;,您就把身上朝服腰間掛著的劍解下來;喊&ldo;俛伏&rdo;,您要雙膝跪倒趴地;喊&ldo;興&rdo;的意思是可以站起來了&iddot;&iddot;&iddot;&iddot;&iddot;&iddot;
第二,緊盯著站在您前面的官員,亦步亦趨,人家做啥你也做啥,這樣最穩妥。比如典儀喊了一聲&ldo;再拜&rdo;,您可能就暈了,知道&ldo;再&rdo;是&ldo;兩次&rdo;的意思,但不知道這裡的&ldo;拜&rdo;是哪一種拜。拜手?頓首?還是稽首?那就趕緊看著前面那老兄,見他雙膝跪下,舉手過頭,往前拱落至地‐‐這應該是稽首了,您也得加快速度,爭取和大家同時叩頭落地,動作不要遲慢得太明顯,否則小心被御史彈劾&ldo;朝儀不整&rdo;什麼的。
稽首至地,別人都老老實實叩頭就行了,您就苦命一點兒,不但要拗著脖子磕頭,還得斜著眼偷瞄左右,見別人起身,您也要爬起來,然後再一次&iddot;&iddot;&iddot;&iddot;&iddot;&iddot;跪地拱手叩頭,再行一遍&ldo;稽首&rdo;禮,要不怎麼叫&ldo;再拜&rdo;呢。
這一遍拜完,大臣們爬起來站好,當朝的宰相之一&ldo;侍中&rdo;(三省之一門下省首長)要上前到皇帝那裡接受詔旨,然後回來走到官員們的東北位置,面朝西,大聲宣佈&ldo;有制&rdo;(皇上有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