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5 頁)
法。兩害相權取其輕,朝廷只能採納郭子儀的建議,聯合回紇,對抗吐蕃。對此,回紇態度積極,改名回鶻(鶻讀如胡)以後也如此。因為他們跟吐蕃一樣,都對天山之南那條翻過蔥嶺便可來到撒馬爾罕(Samarqand)和布哈拉(Bukhara),最後抵達波斯和羅馬的商道感興趣。'43'
沒錯,這裡說的是絲綢之路。
看看地圖就知道,回紇和吐蕃可謂一路相隔,一個在絲綢之路北,一個在南。但顯然,南方的吐蕃更強勢,也更具進攻性。他們在控制了帕米爾高原的勃律國之後,又對塔里木盆地發起進攻,迫使大唐一度放棄安西四鎮。這當然是嚴重的問題。要知道,安西都護府和龜茲、于闐、疏勒、焉耆四鎮的設立,原本是大唐用來確保絲綢之路安全的。'44'
回紇也不會高興。他們透過與粟特商人的合作,早就在橫穿歐亞的長途販運中獲利,並不希望別人插上一腳,更不希望斷了財路。因此,回紇很樂意與大唐聯合,不管是充當僱傭軍還是同盟軍。這樣既能對付咄咄逼人的吐蕃,又能大量獲取在國際貿易中作為硬通貨使用的絹帛。'45'
生意人的想法,總是不吃虧的。
大唐卻不能不忍痛割愛。為了對付安祿山,朝廷從西北撤回了常備軍,只留下少量守軍維持秩序。這其實無異於將帝國的西域拱手相讓,聽由吐蕃和回紇擺佈,後者當然也十分願意填補空白。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十二月,吐蕃大舉進攻北庭(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已經改名為回鶻的回紇則出兵救援,最後以吐蕃的決定性勝利告終。
本次戰爭是劃時代的。戰後,原本透過回鶻與中央政府聯絡的北庭和安西音信全無,存亡莫知。中華帝國從此喪失了對塔里木和準噶爾的控制,時間竟長達千年之久。'46'
不過回鶻和吐蕃也好景不長。就在唐文宗感嘆自己受制於家奴的第二年,回鶻汗國滅亡。之後不久,吐蕃王朝也轟然倒塌,大唐則陷入了內戰之中,反倒是作為西突厥支系和族群之一的沙陀,在北庭戰役後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五代後唐的實際開國之君李克用,便正是當時沙陀酋長朱邪盡忠的曾孫。只不過到那時,絲綢之路已是另一番景象。
依然響起的,大約只有駝鈴。
'36'鐵勒僕固部落入唐,是在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此事及僕固懷恩事蹟均見兩《唐書》之僕固懷恩傳。
'37'據兩《唐書》之代宗本紀、僕固懷恩傳及《資治通鑑》,僕固懷恩出兵有兩次,一次在廣德二年(764)十月,一次在永泰元年(765)九月,第二次兵力數十萬。
'38'見兩《唐書》之僕固懷恩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永泰元年九月條。
'39'以上見《舊唐書·僕固懷恩傳》,參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廣德元年七月條、八月條、九月條,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0'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1'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寶應元年十月條。
'42'具體情況請參看傅樂成《中國通史》。
'43'請參看傅樂成《中國通史》,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4'請參看(美國)白桂思《吐蕃在中亞: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爭奪史》,(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
'45'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易中天中華史”之《隋唐定局》。
'46'以上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三貞元五年十二月條,貞元六年五月、六月秋條,並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兩書紀年不同,今從《資治通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