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5 頁)
sychotherapy),治療師分別使用普通話和方言所導致的動力學方面的差異。
根據心理動力學理論,心理治療的場景不同於真實生活的場景,它是一個非自然的、“人工的”場景,具有這樣一個特徵,就是透過特定的設定(Setting),如固定的場所、固定的室內擺設、固定的時間、約定的付費標準等,使來訪者在與心理治療師的關係中,重現他在生活中的情感反應模式。這種情感反應模式,就是移情�ansference)。治療師透過對移情的分析、解釋,使來訪者明白自己的成長過程對自己造成的影響,從而為進一步的成長製造契機。
治療師如果使用他行醫所在地的方言,那麼治療場景就與來訪者所處的生活場景沒有什麼不同。也就是說,他沒有為治療增加新的設定。沒有任何資料顯示,設定的數量與治療的效果有任何本質的聯絡。前面提到的那些基本的設定是每個治療師共同擁有的,再增加一些設定,也許更多地與治療師個人風格有關,而與治療的原則少有關係。比如在治療室裡是擺幾個活生生的盆景還是掛幾幅現代派的繪畫,完全是治療師個人的事情;雖然不同的飾物可以使來訪者對治療師產生不同的移情反應,例如從懸掛的現代派繪畫聯想到治療師可能是一個開放性格的人,但這樣的移情畢竟是中性的,不太可能形成有礙分析的阻抗(Resistance)。
但是,由於語言是精神動力學取向的心理治療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工具,所以使用方言還是使用普通話,就不僅僅是設定數量上的多少的問題了,而是關係到重要設定內容的變與不變了。
在場所、時間和付費標準上的設定,已經足以形成一個規範的治療場景。如果治療師再使用標準的普通話,則會使治療的場景更加規範一些。由此導致的來訪者的移情反應,基本上是正性的。因為幾乎所有的人對普通話都有一個共同的移情,就是說普通話意味著正規、嚴肅甚至高雅。武漢的地方電臺和電視臺有時會播放一些方言節目。地道的武漢人都認為,武漢話在這些情形下聽起來很醜、很“土”。正規的場合必須說普通話,這樣的觀點已經成為漢民族集體無意識的一部分了。心理治療無疑地就應該是這樣一個正規的場合,心理治療師也應該是這樣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
如果治療師使用方言,情形就可能恰好相反。首先,在語言這樣一個重要內容之上,沒有附加一個設定。其直接的結果是,治療關係之間少了一個可以緩衝強烈移情的地帶。對一般的來訪者,這也許不足以構成問題,但對於類似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來訪者,則可以是一個問題,因為他們的強烈的或正性或負性的移情可以以他們駕輕就熟的方式毫無阻礙地朝治療師傾洩,從而造成分析上的阻抗。其次,由於對方言的共通的負性移情,例如認為使用方言意味著不正規、不嚴肅甚至不高雅等,也可以給治療師對更重要的移情內容的分析造成困難。第三,好的治療效果的特徵之一是,治療師以一個更好的超我形象內化到來訪者的人格結構之中,顯然地,說標準普通話的治療師比說方言的治療師的形象要更象一個“好的” 超我一些。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精神動力學取向的心理治療中,治療師使用普通話比使用方言更有利於形成正情移情,也有利於消除或者減弱強烈的移情性阻抗。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雙向作用效果。
這裡有一個例子可以幫助理解上面所說的雙向作用。在這個例子中,我們把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差異變成普通話與英語之間的差異。因為英語是公認的世界語,與之相比,漢語普通話類似於方言。在中國的治療室裡使用英語所產生的正性移情類似於在使用方言的地區使用普通話。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說中國話比說英語會產生更多的負性移情。在這個例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