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5 頁)
在很多時候是在為自己之外的某些東西活著。這樣的一種活法,縱然是真的長生不死又有何益?
人生只有一次。自己在活著的感覺,是使人生變得更加真切充實的清醒劑。
偷窺與人性
前一段時間,有幾本涉及隱私的書賣得非常好,洛陽紙貴,閱者無數。六年以前,一部好來塢名為的電影,也是風靡全球,獲得了創紀錄的房票收入,影片的內容也涉及到隱私。隱私的賣點如此之好,其原因也許比隱私本身更加精彩有趣。
敘述了一個偷窺者的故事:他叫洛紀,男性,年齡大約在二十五歲到三十歲之間,是一幢供出租用的柱形大廈的主人。他花費巨資秘密地在大廈的每一套房間的客廳、臥室甚至廁所內安裝了攝影機鏡頭,他則坐在自己的房間裡,面對著數十個電視機的熒光屏,將任何一個家庭所發生的任何事件盡收眼底。
這是一幅典型的心理變態者的形象。但我們如果說偷窺是洛紀一個人特有的愛好,那實在是冤枉他了。影片裡有兩個情節可以證明,偷窺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愛好或者說需求。一是在女主人公嘉麗的房間裡,一位看上去絕不象喜歡偷看他人隱私的淑女,用望遠鏡看見另一幢樓房裡一對夫妻的“寫實”鏡頭時,竟然高興得大聲驚叫起來,其他人也是蜂湧而上,搶著去看這精彩的一幕,生怕錯過了機會;雖然有人在此時高喊這樣做是變態的,但在當時的情形下,他是如此地不合時宜,倒反而顯得不正常了。正常和不正常往往就是這樣轉換的。二是當嘉麗象洛紀一樣坐在數十個熒光屏前目睹芸芸眾生的家庭生活時,她的表情變化無常,時而憂傷,時而喜悅,時而憤怒,但是有一點沒有變化,就是她自始至終都很投入。這無可爭辯地證明,她也“好這一口。”
但畢竟洛紀是變態的,我們可以戲稱其為“職業偷窺者”,因為他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偷窺上,遠遠多於象嘉麗這樣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偷窺的“業餘選手”。
能偷窺到的內容是決定偷窺者動機強弱的關鍵因素。如果偷看到的全是吃飯聊天、洗臉刷牙之類的瑣事,那偷窺的願望就會大打折扣了。只有在能偷看到那些每個人都會做、但沒有一個人會在別人面前做甚至在別人面前談都不會談的情節時,偷窺者才會樂此不疲,如影片中的夫妻性生活、年輕女人自蔚、繼父調戲繼女等等。
偷窺的內容往往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據說在文革期間,大家的生活都很清貧,只有過年過節才有好一點的東西吃,所以一些無事可做的老太太們就常常把她們的偷窺的鏡頭聚焦在左鄰右舍的爐灶和餐桌之上。在有所發現時,她們也會或小聲或大聲地互相轉告:“李家屋裡又在煨湯” ,或者“張家屋裡又在燒雞” (這些話用黃陂方言念,更是別有一番風味),語氣中混有豔羨、嫉妒、驚奇甚至仇恨等多種情感,彷彿要將這些情感作為作料加到湯或雞中,以便為不那麼有名的湖北菜系增加幾道比豆皮更有名的地方名吃。
好在這一切已經是往事了,現在你只要不把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擺上餐桌,沒有人會對你吃什麼感興趣。
但人對性的內容的偷窺興趣,卻從來沒有減弱過。從人的需要的階梯形結構圖看,對性的需要位於最低層,在此之上依次為安全、歸屬感與相愛、尊重的需要,最高層為自我實現的需要。一般而言,越是底層的需要越接近動物性的需求。也就是說,人對性的需求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決定的,是造物主在我們的身體裡安裝了指向性的發動機。千萬年來,這臺發動機的馬力從來沒有下降過。這當然是人類能夠繁衍至今的最直接的原因。但是性絕對不僅僅是生理結構決定的,人類在性的問題上列印下的時代和文化的烙印,比在其它任何事物上都鮮明深刻得多。
幾百年以前,居於深閨的女子的臉蛋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