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第1/3 頁)
沈沙決水(1)
韓信對燕國虛張聲勢,沒想到劉邦也給自己來了個虛張聲勢。不過端了人家的碗,就得聽人家管。他二話沒說,立即整頓人馬,向齊國進發。 這時的齊王是田廣。殘暴的田榮與項羽作戰失敗,被國人殺死,他弟弟田橫就立田廣為王,自己任相國。田橫的名字沒有叫錯,確實挺橫,國家大事,都由他說了算。 這邊呢,劉邦也是一顆紅心兩種準備,派韓信出兵的同時,又讓高陽酒徒酈食其前去遊說。 書生老去,機會方來。酈食其投奔劉邦時,已入暮年。上回沒能說動魏王豹,與萬戶侯擦肩而過,今天這個機會,當然不能坐失,於是立即收拾行李,坐上馬車,吱吱扭扭地朝齊國開去。 從某種意義上,齊國與劉邦互有恩情:劉邦能順利平定關中,得益於田榮扯住項羽的後腿;田橫之所以能守住城陽(今山東菏澤東),保住齊國一脈不息,主要原因是劉邦攻下彭城,抄了項羽的後路。眼下韓信已經平定燕趙,兵鋒所指,齊國膽寒,再加上酈食其的三寸不爛之舌,田廣和田橫很快就點頭應允,臣服劉邦。華無傷和田解帶領二十萬齊軍,本來奉命在歷下(今山東濟南)佈防,警戒漢軍,隨即也因此而放鬆了警惕。和平了嘛。 此時韓信大軍已經推進到了平原(今山東平原縣南部。四百年後,劉備、關羽和張飛的腳步,也會踏到這裡)。他正準備渡河東進,忽然接到齊漢連和的訊息,就準備停止行動。這時蒯通恰巧在平原。他立即找到韓信說:&ldo;將軍奉詔攻打齊國,而漢王只不過派密使說服齊國歸順,難道有詔令叫您停止進攻嗎?況且酈食其不過是個說客,憑三寸之舌就降服齊國七十多個城邑,而您統帥幾萬人馬,一年多時間不過攻佔趙國五十多座城池。身為大將數年,難道功勞還不比一介豎儒?&rdo; 酈食其遊說之事,劉邦並未通知韓信。可以想見,他那不過是有棗沒棗先打一竹竿的作法,並未寄予厚望。如今和談初成,也未見劉邦明令表態。蒯通的激將法,因此取得效果。韓信立即指揮所部強渡黃河,向東攻擊前進。而此時齊國已決計降漢,戒備鬆懈,韓信乘機奇襲,一舉擊潰歷下守軍,兵鋒直薄齊都臨淄(今山東臨淄北)。 這一下,齊國不幹了。酈食其這不是忽悠人嘛。一怒之下,他們將他扔進了油鍋。真是可惜了他的那張嘴。這個悲慘的下場,總讓我想起漢武帝時的一個人。據《漢武故事》載,漢武帝有一回去郎官署,偶然看見一個鬚髮皆白的郎官,衣服也不整齊,可見相當不如意。武帝非常奇怪,就問他:&ldo;公何時為郎?何其老也?&rdo;意思是,你啥時候開始做的這個侍衛官,怎麼這麼老?老翁施禮答道:&ldo;臣姓顏名駟,江都人也。文帝時為郎。&rdo;武帝更加奇怪,又問:&ldo;何其老而不遇也?&rdo;這麼多年過去,你怎麼一直沒得到提拔呢?顏駟的回答無比蒼涼:&ldo;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方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rdo;武帝感其言,提拔顏駟為會稽都尉。 三世不遇,可謂悽慘。這個酈食其呢,年齡跟顏泗差不多,境遇比他更慘。好容易得到任用,結果又落得如此下場。後人寫成此聯,以資悼念: 是七尺男兒生能捨己 作千秋雄鬼死不還家 酈食其是高陽人,被烹死在臨淄,當然無法還家。與譚嗣同等並稱為&ldo;清末四公子&rdo;的吳保初,也寫過這樣的句子:誰為世間奇男子?臣本高陽舊酒徒。正則懷沙終為楚,子胥抉目欲存吳。語多感慨。應該說,酈食其的慘死,是韓信身上一個難以抹去的汙點。蒯通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和談的基礎是實力。酈食其能談成,背後隱約有韓信背水一戰、木桶渡河的威嚴。這一點劉邦應該清楚。戰後論功行賞時諸將爭功,劉邦獨把蕭何列為第一,封為酇侯(當時韓信、英布、彭越等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