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第2/3 頁)
o;貿然進攻並不能挽救趙國,不過是白白損失人馬。我之所以沒有赴死,是想最終打敗暴秦,以此報答大王與張君。現在你們一定要我赴死,如同以肉委餓虎,有何意義?&rdo;張黶、陳澤說:&ldo;事情緊急,應當同死立信,哪裡還有時間考慮那麼多!&rdo;陳餘說:&ldo;我可不想這樣無意義地白死。&rdo;說完撥出五千兵馬,讓他們倆前去試探性攻擊,結果全軍覆沒,無一生還。 後來項羽奪取兵權,擊敗秦軍,俘虜王離,鉅鹿之圍這才得解。趙國雖然得保,但張耳心裡的惡氣還沒出來。想想也是,關係越密切,就越覺得受傷害。於公於私,這事都不能算完。張耳隨即秋後算帳,開城答謝諸侯時找到陳餘,責怪他不仁不義,見死不救,還向他要人:使者張黶和陳澤。張耳委屈,陳餘心虛之餘多少也有點委屈。他說:&ldo;張黶、陳澤以死相責,我只好給他們五千士兵,先做試探性攻擊,結果一個都沒回來!&rdo;張耳哪裡肯信,以為陳餘殺了他們,一再追問。陳餘情理有虧,無奈之下,只好擺出撂挑子的姿態,希望以此解圍:&ldo;想不到您心裡這樣怨恨我!您難道以為我貪戀大將軍的職位嗎?!&rdo;說完解下印綬,擲還張耳。
背水一戰(2)
這個局面張耳可沒想到,因而不知所措,沒有立即接受‐‐這說明,他並沒有跟陳餘徹底決裂的打算。陳餘呢,假裝起身入廁,以便緩衝情緒。沒想到這個小機巧誤人誤己。他一離開,幕僚立即對張耳說:&ldo;天與不取,反受其咎。現在陳將軍給您印綬,怎能不接受呢!&rdo;張耳如夢方醒,立即收了陳餘的兵權。陳餘從此無所事事,經常與軍中最要好的數百人,在河上澤中漁獵,聊以度日。 好朋友就此決裂。這事因此成為典故,常入詩文被人吟詠。比如詩僧貫休筆下,就有這樣的句子:&ldo;誰道黃金如糞土,張耳陳餘斷訊息&rdo;,感嘆其情誼無法經受利益的考驗。 客觀地說,此事陳餘責任更大。但他並非毫無道理。只能說項羽的勇猛超乎常人。要知道當時逗留城外的,還有張耳更加親近的人:他的兒子張敖,從代地收羅幾萬人馬,但同樣不敢行動。親生兒子尚且如此,何況陳餘! 問題是陳餘後面的行動太過出格:項羽入關中後,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其中趙王歇改封為代王,都代(今河北蔚縣);張耳為常山王,國都還在信都,只不過改了名字,叫襄國。這事誰都能接受,惟獨陳餘不能。怎麼說呢?我們能容許遠方不認識的人當皇帝,卻不能容許周圍的熟人漲一級工資;我們會當著鏡頭為藏羚羊慷慨解囊,輪到贍養父母,卻跟兄弟姐妹斤斤計較。 所謂遠端關懷。 此時陳餘就犯了這樣的常見病多發病。因為他不曾追隨項羽入關,所以只得了南皮三縣為候。他說:&ldo;我跟張耳同樣的資歷,憑什麼他當王,我為候?&rdo;於是勾結齊王田榮,借兵攻打常山。張耳不支投奔劉邦,陳餘佔領常山,擁立趙歇為趙王,自己為國相、代王。 韓信大軍將到,陳餘趕緊派代國國相夏說組織防禦。夏說將防線設定在閼與,當初趙奢一戰成名的福地。 然而夏說不是趙奢。韓信才是。他沒費多少力氣,就擊潰代軍,俘虜夏說,然後乘勝推進;陳餘見勢不妙,跑到趙國,以成安君的身份出任大將軍,統兵二十萬,防守井陘口。井陘口在哪裡呢?就是今天河北鹿泉市獲鹿鎮西部的土門關,是太行山裡八個著名的關隘之一,地勢非常險要,西部只有一條狹窄的驛道透過太行山,兩輛車或者兩匹馬,都不能並行。 趙王歇當初是張耳擁立的;那二十萬趙軍中,想必也有張耳編練計程車卒。如今要刀兵相見,不知張耳是何心情?尤其是曾經為刎頸之交的陳餘,如今又是敵方主將。 陳餘下令,將部隊擺成進攻陣型。廣武君李左車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