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第2/3 頁)
離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水利設施落後,糧食畝產量低。這些狀況,秦國早就想著力改變,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鄭國主持建設的水利工程,計劃西引徑河,東注洛河,利用渠水灌溉渭河北邊的良田,全長超過三百里。在當時,這算是規模巨大的專案,自然非一日之功。 鄭國首先在涇河上修建巨大的攔水壩,然後在涇陽、三原、富平、蒲城、白水等縣,修築渠道。隨著時間的推移、投資的不斷增加,陰謀終於敗露。這時嬴政已經繼位,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他立即下令,逮捕鄭國,下獄治罪,同時大規模驅逐東方六國在秦任職的官員。李斯也在黑名單上。他很不忿,就上了那道著名的《諫逐客書》,將嬴政打動,&ldo;逐客&rdo;一事這才不了了之。 鄭國身為間諜證據確鑿,自然是死罪。然而他辯解道:&ldo;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rdo;我是間諜不錯,但水渠修成,終究能造福關中。我也許拖延了幾年韓國的壽命,但卻能為秦國建立萬世受益的不朽功勳。 這話確有道理。比如隋煬帝勞民傷財開鑿大運河,固然弊在當時,但澤被後世,終非虛誇。歷朝歷代的漕運,何曾離開過大運河?類似的工程,其實都是未來對當下的提前支取:它將原本需要時間漫長均攤的成本,全部從當下透支。 再說如果殺掉鄭國,這個半拉子工程豈不白白浪費?嬴政不是棒槌,思來想去,隨即高抬貴手,讓他繼續組織施工。 韓王恐怕做夢也想像不到,這個陰招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工程竣工之後,經濟、政治效益顯著,《史記》、《漢書》都說:&ldo;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名曰鄭國渠。&rdo; 有了渠水的灌溉,沿線的四萬傾良田,畝產量高達一鍾。什麼概念呢?一鍾摺合六石四鬥,而當時在黃河中游,平均畝產不過一石半左右。關中因此而成為沃野,不怕荒年。秦王很高興,為之命名&ldo;鄭國渠&rdo;。 有學者認為,戰國時期的真正分野,是&ldo;三家分晉&rdo;。在那場戰爭中,趙氏最後的堡壘晉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趙氏以其為屏障,將智、韓、魏聯軍拒之門外,最終反敗為勝。可以這樣說,晉陽就是趙國的發祥地,對於趙國的意義不言而喻。然而公元前248年,這座城池沒能再續輝煌。蒙驁麾下的秦軍,踏著凌亂的腳步,登上了晉陽城頭。這一年,蒙驁先後拔掉趙國的三十七座城池,秦國在此設定太原郡,以晉陽為郡城。&ldo;太原&rdo;一詞,從此開始見於史冊。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