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第2/3 頁)
不容易召集起殘兵試圖反擊,他們已經帶著成群的俘虜和牛羊,揚長而去。遊牧部落之所以能夠佔據這等優勢,除了騎兵的速度因素,還跟農耕文明的自身有關係。當時的漢人,身穿寬袍大袖,袍子必須拖地蓋腳,衣袖寬到膝蓋,長得伸不出手,走不動路。趙軍的盔甲也很笨重,結紮繁瑣,騎馬很不方便。 吃過幾次虧,趙武靈王逐漸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他決心向對手學習。師法其長,然後再一較高下。類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於是立即下令,全部放棄漢人的衣服,改穿胡人的衣著,短衣長褲,精短幹練。 當然,趙武靈王要自己帶頭,棄&ldo;唐&rdo;裝,換&ldo;西&rdo;服。 這事在朝堂上下,即刻引起軒然大波。道理非常簡單,這其中有華夷之辨,夷夏大防。趙武靈王的叔父公子成的看法,最具代表性。他說:&ldo;中原地區是聰明才智者的聚集地,是古代先賢的教化地,是仁義道德的施行地,歷來被遠方國家學習,被四方不開化的民族效法。現在大王您卻要下令,全國都改穿胡服,這把古代的先賢和禮教,至於何地呢?&rdo; 超越時代的人,難免會遭遇當時的非議。趙武靈王如果在意那些聽起來鏗鏘有力義正詞嚴的反對,又何以成其為趙武靈王!他不顧阻力力排眾議,強力推行軍服改革,大力發展騎兵,訓練步騎協同的戰術,戰鬥力不斷提高。在他的指揮下,趙軍首先滅掉了處於趙國腹心地帶的中山國,然後四面擴張,北方發展到了燕、代,西邊推進到了雲中、九原,一時間國勢大振。 趙國的強勢崛起,完全得益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雄才大略的領袖和改革家,晚年竟然也會犯下低階錯誤,導致國內動亂國力受損不說,自己也丟了性命。 這事也有四字可以概括:沙丘之亂。 趙武靈王的長子趙章,起初被立為接班人。其生母是韓國公主,早逝。有天夜裡,趙武靈王夢見一位美麗的姑娘,鼓瑟而歌,美妙動人。趙武靈王念念不忘,就說給大臣們聽。有個叫吳廣的,覺得這個姑娘跟自己的女兒孟姚很像,就把孟姚獻給了國王。趙武靈王非常寵愛孟姚,賜名吳娃,跟她生了兒子趙何。母以子貴,子因母榮。趙武靈王愛屋及烏,於是改立趙何為太子。長子趙章怎麼辦呢?封為安陽君,封地在代,大約在今天的山西代縣一帶,由相國田不禮輔佐。 吳娃此人,也是典型的紅顏薄命,天不假壽‐‐不知是否因為相貌太美的緣故。公元前301年,她先行一步,在年長甚多的趙武靈王之前辭世。沒過幾年,趙武靈王將王位傳給趙何,就是趙惠文王,讓自己的相國肥義繼續輔佐;他自稱&ldo;主父&rdo;,常駐沙丘,就是今天的河北廣宗縣東北,專注於軍事。當時中原各國互相攻伐,實力削弱,而趙國主要向北部拓展,國勢日盛。趙武靈王自然也希望稱霸中原,西服強秦。 征服秦國是趙武靈王的強烈期望,而非葉公好龍式地隨口一說。有個舉動,足以證明這一點。他曾經假扮使者,出使秦國,以熟悉秦國地形,感受秦王為人。秦昭王並不認識趙武靈王,等他走後,覺得&ldo;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rdo;,趕緊派人追趕。兩人之間大約有心靈感應。趙武靈王辭別秦王,一路快馬加鞭,很快就馳出了函谷關。等使者追上仔細查問,這才知道那就是趙武靈王。秦王一聽,非常吃驚。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