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第2/2 頁)
經頌揚大德的贊詠體文學盛行之一斑了。六朝時此類文學流入中國,乃有《本行經》一類的翻譯,後來竟有唐代俗文變文等有韻與韻散相兼的俗文學出現於世,其間脈絡淵源甚屬分明。
至於敦煌俗文學發達的程式,大約先有《維摩詰經唱文》等等帶宗教性的東西,然後有《孝子董永》、《季布歌》之類的世俗文學。我可以舉一個旁證。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就現存的文獻同遺物看來都先起於寺院。佛教像印由印度傳入中國,於是玄奘用回鋒紙印普賢像,1敦煌發見的有千體折佛,也是用像印印的。由像印進而為單片的發願文以及最普通的經典如《金剛經》之類,然後民間為所影響,始有曆日書小學字書出現。先有帶宣傳性質和祈求福利的印刷品,於是始由此一轉而入於實用;俗文之類的俗文學其發達的程式,大約不外乎此。
還有一個問題,敦煌發見的這些俗文學,到底是本地所有,還是受有外來的影響?對於這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大概地說一句:敦煌發見的俗文學大約受有其他地方的影響,其中最顯著的一處便是四川。巴黎藏廣政十年(公元九四七年)寫本《維摩詰經唱文》第二十卷,原書於西川之靜真禪院傳到敦煌的應明寺。可見唱文之類西川即已有之,敦煌發見的俗文學有自外間,尤其是四川傳來的。《敦煌零拾》中又收有《雲謠集雜曲子》三十首,王靜安先生曾謂其中八調名均見崔令欽《教坊記》,又多見於《花間》《尊前》諸集。今按歐陽炯《花間集&iddot;序》有雲,&ot;是以唱雲謠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心醉。&ot;敦煌的《雲謠集雜曲子》大約就是歐陽炯所說的了。這都足以證明敦煌發見的俗文學是受有外來的影響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