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第1/2 頁)
姚汝能亦謂:1
天寶初,貴遊士庶好衣胡服為豹幅,婦人則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襟袖窄小,識者竊怪之,知其戎矣。
此種胡服之好尚,自以兩京為特盛,故元稹詩有&ot;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羶滿鹹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ot;之嘆。冪籬,馬縞以為&ot;類今之方巾,全身障蔽,繒帛為之&ot;2。此亦是西戎之服,《隋書&iddot;附國傳》:
第14節:三 西市胡店與胡姬(4)
其俗以皮為帽,形圓如缽;或帶冪籬。
《舊唐書&iddot;吐谷渾傳》:
男子通服長裙繒帽,或戴冪籬。
白蘭國與吐谷渾同,其男子亦服長裙帽,或戴冪籬。馬縞謂象方巾,大約乘馬之時,以大幅方布被體,以蔽全身。乘輿或坐簷子,則冪籬不適於用。
冪籬可以障蔽全身,而帷帽則只拖裙到頸以下,較為淺露。
案帷帽即吐谷渾男子所服之長裙繒帽,吐火羅人所著之長裙帽,原為西域之服。郭思《畫論》謂:3
帷帽如今之席帽,週迴垂網。
《事物原始》雲:1
帷帽創於隋代,永徽中拖裙及頸。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紗全幅綴於油帽或氈笠之前,以障風塵,為遠行之服,蓋本於此。
馬縞雲:2
席帽本古之圍帽也。男女通服之,以韋為之。四周垂絲網之,施以珠翠,丈夫去飾。
吐谷渾、吐火羅之長裙帽,其所謂長裙即帽下之垂網也。永徽以前之帷帽猶裙長過頸。永徽以後,漸行短縮,所短縮者當為帽下稱為長裙之一部分。近來出土唐代陶俑,其中有一種女俑,即戴帷帽。餘所藏洛陽、長安兩地出土唐代女俑,多戴帷帽,今攝製數圖附後,以資參考(參看本篇所附第一圖及第二圖)。又日本原田淑人著《唐代之服飾》所附圖版一二之第三圖及圖版一三之第一圖即為戴帷帽之女俑。圖版一二第三圖之背面像,尚可見條紋痕跡,馬縞所云&ot;四周垂絲網之&ot;當即是此,唯前面一部分須將面部露出,並非四圍障蔽耳。
胡帽,在初唐時長安即有戴之者,前引劉肅《新語》,可以為證。胡騰舞舞人戴虛頂織成蕃帽,柘枝舞舞人亦戴卷簷虛帽(參看本篇論&ot;西域傳來之畫派與樂舞&ot;一節)。近來出土唐代陶俑,胡人像甚多,所謂胡帽,於此可以考見梗概。中有一種胡人,其帽卷簷上銳,所謂卷簷虛帽當即此類(參看本篇所附第二圖5)。
唐代宮人又有為回鶻裝者。花蕊夫人《宮詞》雲:3
明朝臘日官家出,隨駕先須點內人。回鶻衣裝回鶻馬,就中偏稱小腰身。
唐代長安對於外國風尚之變遷,每因政治關係而轉移。回鶻裝束之行於長安,當在安史亂後,正如香山居士所云之時世妝,其盛乃元和時事也。
案吐火羅人著小袖袍小口袴,大頭長裙帽。波斯丈夫剪髮戴白皮帽,貫頭衫,兩廂延下關之,並有巾帔,緣以織成;婦人服大衫,披大帽帔。1長裙帽即帷帽。&ot;貫頭衫,兩廂延下關之&ot;,或者與德國勒柯克(le q)在高昌所發見壁畫中人物之像相近似。巾帔或即肩巾,大帽帔必是冪籬無疑也。2唐代盛行長安之胡服,不知果何所似?唯劉言史《觀舞胡騰》詩有&ot;細胡衫雙袖小&ot;之句,李端《胡騰兒》詩云&ot;拾襟攪袖為君舞&ot;,張佑《杭州觀舞柘枝詩》亦云&ot;紅罨畫衫纏腕出&ot;,皆形容雙袖窄小之辭,與姚汝能所云襟袖窄小之言合。證以近出諸唐代女俑及繪畫,所謂襟袖窄小,尤可瞭然(參看本篇所附第一、第二、第三等圖)。其音聲隊服飾尤與波斯風為近。3則唐代所盛行之胡服,必有不少之伊蘭成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