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4章 始識謀深別有功(下)(第2/3 頁)
匈奴、柔然、突厥,乃至後世的蒙古莫不過如此。
而在另一條正常的歷史線上,走上迭刺部首領位置的耶律阿保機,也是透過一邊開發草原領地內的鹽池獲利,一邊乘中原的戰亂不休而不斷見縫插針的寇邊,擄掠了包括工匠在內的大量漢地人口在草原上築城聚居,才得以力壓契丹八部攫取世襲首領的主導權和優勢,完成了後世遼國的奠基。
當然了,在這個時空隨著契丹八部的戰敗,耶律氏為首的迭刺部想要崛起的這點可能性和機會所在,更是就自此胎死腹中想到別想了。
而在這次數萬人會戰當中,透過前方將士所提供的經驗總結和戰後研討會,周淮安也注意到了另一個比較關鍵的地方;也就是相對於火器在中土戰爭裡,所表現出來中規中矩的代差優勢,在對上遊牧民族之後卻堪稱是超常發揮了。
因為,相對遊牧民族所擅長輕快速射的角弓、獵弓等遠端投射和壓制手段,火銃在基本射速、射程和威力、持久方面,也都表現出來了足夠吊打性的優勢;可以說出了準頭上海略有不足之外,其他都勝過一大截了。
至少相對於藩鎮亂戰出來的那些中原軍隊,遊牧民的披甲率和遠端防護手段就要相對差勁的多了;因此,火銃陣列完全可以用密集的垮射,來延伸射程以提前殺傷和削弱、打亂敵人的陣型和勢頭;
再加上火器子藥便攜性和相對節省力氣的火力持續性;可以說明明具有相對戰場規模優勢的契丹人,與車陣中太平軍對射當中居然是多數時候落了下風;而無法完全發揮出機動遊射的專長和優勢來。
反而很容易就被打散和擾亂了陣型、勢頭,而讓一波又一波的進攻被遲滯,乃至陷入帶相持不下的持續頹勢當中;更別說是佈置好工事背後裝滿雙份散彈的大炮了。緊要關頭在敵人最密集、最扎堆的地方一轟,鮮有不潰亂散開的。
因此,只攜帶了十五日便攜口糧的遼東派遣軍,憑藉浮筏承載水運的二十多門六寸(短管)山炮和四寸(輕架)野炮,還有大量數倍基數的子藥,最終支撐著三個火器營的車陣,擋下了契丹各部三天三夜的輪番攻打。
相比之下,軍中配發的擲彈和發(黑爾)火箭,就在戰鬥中顯得有些乏善可陳了;前者要等到敵軍衝到陣壘近前才能發揮作用;後者則是除了便攜性外,相對火炮準頭和射程頭差強人意,只能打不會亂跑的固定目標。
如果不是最後劉仁恭部騎兵突襲王帳的時候,出其不意的打破了最後固守防線的高光時刻;儘管如此,相對於在掩體背後堅守陣地,擲彈還是容易在主動進攻當中誤傷自己人;而需要嚴格訓練和豐富經驗才能成為合格的擲彈手。
當然了,作為銃炮刺刀為核心的火器戰陣配套裝備,隨軍攜行的車牆、鐵絲網和壕溝,在這場戰鬥當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考驗和磨鍊;至少在幾次戰鬥之後,那些從徵的義從軍(改造兵),無不適變得越發敬畏和老實服帖起來。
當然了,等到原始的榴散彈和手搖機關槍的科技樹也點出來之後,相信歷史上那些蠻橫彪悍而被歷代引以為患的遊牧民族,最終只能變成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而融入華夏的大家庭那一天,終究會到來的。
因此,哪怕這個結果有些意外和倉促,但接下來就剩下按照事先規劃的戰略方案之一,提前執行「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後續追擊和擴大戰果了。
比如透過分批出擊的騎兵/騎步叢集,沿著河流以水運為輸送保障和依託,逐步深入到松漠、饒樂都督府的腹地去;甚至不需要追求直接的殺傷和殲滅、繳獲成果,只要確保在著一整個夏天到秋天的時間裡,讓殘餘的契丹各族疲於應付而沒法好好的休養生息。
畢竟,塞外的草原雖足夠廣大,但是適宜大規模放牧的水源地和草場,卻是相對有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