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復起(第2/4 頁)
家或是按圖索驥的拷逼、攤派什麼的,更加有效率和成果的多。也不容易觸及到如今治下大多數人的現有利益,而引起更多的反彈和波動。
關於廣州物產的富華,前代韓愈《送鄭權尚書南海》就有形容「外國之貨日至……珠香、犀象、玳瑁、希世之珍,溢於中國,不可勝用」。會昌年間,崔龜從鎮嶺南亦曰,「夷估輻輳,至於長安寶貨藥肆,鹹豐衍於南方之物」「雄藩夷之寶貨,冠吳越之繁華。」
而在蕃坊等繁華街區,「任蕃商列肆而市」,不僅日中為市,而且出現夜市。張籍《送鄭權尚書南海》詩云:「蠻聲喧夜市,海色潤朝臺」。以其中積壓下來的大宗商品——香料為例子,
從最多見的胡椒、沒藥、乳香、桂葉、迷迭香等食用、藥用香料,到的甘松、蘇合、安息、鬱金、捺多、和羅、丁香等外用的燻燃、懸佩、塗傅之香;從域外的沉香、檀香、麝香、烏沉香、白腦香、白芷、獨活、乳香、伽南香;到東土所產的三柰、藿香、藁本、高良薑、茴香、木香、細辛、大黃等香材,
乃至作為原料和半成品的樟腦、血竭、金顏香、篤耨香、蘇合香油、梔子花、薔薇水、棧香、速暫香、黃熟香、生香、肉豆蔻、降真香、白豆蔻、畢澄茄、龍涎香、沒食子、阿魏、蘆薈、膃內臍、鳥滿子、麝香木,這裡幾乎都可以找到相應的樣本。
而唐代嶺南手工業較之前代有明顯的進步,主要體現在生產部門增多,礦冶、陶瓷、製鹽、造船等在國內佔有一席地位;生產技術也有提高和創新,出現一批質量較高的產品,暢銷本地和外地,其中陶瓷業、絲織業受海外市場的刺激,產品大量銷往國外。
後世有宋人朱彧《萍洲可談》謂:「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佔儲貨,人得數尺許,下以儲物,夜臥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隨著桑、棉、麻、薴、葛等作物的擴種,唐代嶺南紡織業有了較大發展。王建《送鄭權尚書南海》詩云:「白氎家家織,紅蕉處處栽」
廣州亦是南方與揚州、洪州、明州並稱的著名造船中心之一。天寶二載,海賊吳令光犯永嘉郡(今浙江溫州),朝廷命嶺南採訪使、南海太守劉巨麟率水師北上徵討。時揚州大雲寺高僧鑒真準備第二次東渡日本,以正爐80貫錢向劉巨麟購得軍舟一艘,載中日僧人17人,舟人18人,玉作人、畫師、雕佛、刻鏤、鑄寫、繡師、修文、鐫碑等工手85人,共120人,備辦糧食、佛像、佛典、香料、藥品等一大批。
德宗興元元年,杜佑為嶺南節度使,在廣州督造戰船,有樓船、蒙沖、鬥艦、走舸、遊艇、海鶻6種,「闊狹長短,隨用大小,勝人多少,皆以米為率,一人重米二石。其楫、棹、篙、櫓、帆、席、絙索、沉石、排程,與常船不殊」
而民間還流傳有一種源自波斯灣地區,而不用任何釘子和榫卯的拼合船,傳入桄榔纖維縫合木船的技術,唐代詩人劉恂稱,桄榔樹「生廣南山谷,枝葉並蕃茂,與棗、檳榔等樹小異。然葉下有須,如粗馬尾。廣人採之,以織巾子。其須尤宜鹹水浸漬,即粗脹而韌,故人以此縛舶,不用釘線」
時人還因此發明瞭用「橄欖糖」填塞船縫的方法:「橄欖,……樹枝節上生脂膏如桃膠,南人採之,和其皮葉煎之,調如黑餳,謂之橄欖糖。用泥船損,幹後牢於膠漆,著水益堅耳」
另外,
唐初推行統一的貨幣制度,使用銅錢,兼用布帛谷粟,但嶺南因為長期通海外貿的緣故,依然維持兩晉以來使用金銀的習俗,雜用銅錢。因此,民間的金銀流通和積存量也是很大的一個數目。
根據後世在敦煌發現的《天寶地誌殘卷》所記載的各郡公廨(衙門辦公開支)本錢數目,嶺南共有65郡,公廨本錢用銅錢的有18郡,用白銀的有33郡,其他則是混雜使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