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4章 始識謀深別有功(下)(第3/3 頁)
的;而人固然可以望風逃跑和躲藏,但是牲畜就不行了,遷徙的距離稍遠一些都會掉膘甚至是累死、病死的;然後到了冬季來臨之後,大自然自然會教他們做人的道理。
因此,當依靠畜牧業所維繫的生產力和經濟體系崩潰之後,所謂的遊牧民族也就成為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只能靠一波流決生死的炮灰和渣渣了。要麼走投無路的去搶劫其他的草原部落,要麼南下寇邊與嚴陣以待的中原軍隊決戰。
因此在頭兩年打垮和肅清了成建制的抵抗之後,接下來就可以沿著草原上水量相對充沛的河流,重新組織大片的步卒和民夫,開始從河流下游向北修築起一座座間隔數十里,兼具了堡壘/貨棧/驛站多種功能的綜合據點;
因為草原上遊牧民族缺少攻堅能力,這些據點也沒有必要用上水泥或是稜堡建築,直接採用相對廉價而技術成熟的土木結構即可,在搭配少量的駐軍和足夠的火器彈藥之後,就可以有效的威懾和封鎖一大片區域;然後再透過季節性河流水運,來輸送後勤和相互支援呼應,就又有了相對長久的自持能力。
草原上的生態位出現空缺之後,自然就會有人遷徙過來試圖填補之;然後依託河流水運所形成駐軍堡壘的鎖鏈體系,就會將其約束和控制起來;變成半定居化而專門提供皮毛、肉類和畜群,而在經濟和防務上嚴重依賴中原的專屬畜牧區;
因此,在擊敗了契丹、奚族之後,在東北地區試行的堡壘推進政策只是個開始;等到運作成熟之後就可以推廣到朔方、銀夏、甘涼,乃至是安西、北庭故地去;徹底將傳統意義上的蒙古高原被大沙漠所分割成的漠北、漠西、漠南草原,用火器和堡壘分割成一個個支離破碎的遊牧區。
這雖然可能是一場曠日持久而投入耗費巨大的事業,但是一旦初步成型和見效之後,相對於歷朝歷代為了守邊和備邊,所維持的龐大延邊駐軍和為了配套、維持駐軍所建立起來的屯墾體系,卻又是相對的多快好省了。
因此,當沿著漕河水陸並進一路接管和收編的數萬大軍,伴隨著周淮安正式抵達幽州城之後,前來迎接的赫然是以新被推舉上位的李全忠之子李匡威,以及作為臨時輔佐的敬翔,所率領的近千名文武部屬,禮數隆重的迎接儀式。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