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推背圖成真了嗎 > 第45章 安置突厥降人

第45章 安置突厥降人(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大明狗腿子時空亂敘穿越古代無理造反原神:楓丹的武道人仙大齊之君上傳奇大唐鎮國公御賜監察使養子斷親後,帶著親爹妻兒逆襲了蔚藍檔案:來自地牢的負罪者樹王大人:什麼?我成豐饒藥師了穿越之我在異世界捉鬼行屍走肉:我在末世賣軍火當老六後主劉禪:從救關羽開始大夏鎮遠侯我都皇叔了,叫劉備聲大哥怎麼了大秦:我說我不當宰相,扶蘇非要封我為王!當火影與崩鐵碰撞,期待這個故事動盪的大元貞觀六年遇見三歲小公主明末風雲:漢王重徵天下

這次出征突厥,俘虜突厥人十餘萬,突厥主動投降的部落有數十萬人,怎樣安置這些人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李世民專門詔命群臣廷議。

侍御史張行成認為:“北方胡人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外患,如今有幸把突厥人打敗,應全部把他們遷徙到黃河以南兗州、豫州之間,分離他們的種族部落,散居於各州縣,教他們學耕織,可以轉化胡虜為農民,使塞北的土地永遠空閒著。”

朝散大夫馬周認為:“突厥、鐵勒都是上古所不能使他們臣服的,聖上既使讓他們臣服,請求都將他們安置在黃河以北,分立酋長領導他們的部落,就永遠沒有外患了。”

中書右侍郎房玄齡認為:“突厥雖說是個國家,然而他們的種族類別區分,各有部族酋長。如今應當趁他們亂離分散,我們在各個部族設立君長,不相互稱臣隸屬;突厥國家分離就勢弱而且容易控制,勢均力敵就難於相互吞併消滅,各自保全,必定不能夠與大唐抗衡。臣請求在定襄設定都護府,成為管理他們的機構,這是安定邊境的長遠策略。”

校檢中書侍郎岑文字認為:“突厥人的本性不能用刑法威懾,不能用仁義教導,況且他們亡國思鄉之情不容易忘記。把他們安置在中原一帶,只有損害沒有益處,恐怕一旦變亂髮生,對我大唐政權構成威脅。不如趁其國家破亡的機會,施以恩寵,封他們王侯的稱號,以宗室的女子嫁給他們,分割他們的土地,離析他們的部落,他們的權力削弱,勢力分散,易於鉗制,可以使他們永為藩臣,使邊塞永保平定。”

御史大夫溫彥博認為:“把突厥降人遷徙到兗州、豫州之間,則違背突厥人的民族風俗習慣,不是保全生養他們的辦法。請求準照漢光武帝時的舊例,安置投降匈奴於塞下,保全他們的部落,順從他們的本土風俗,來填實空虛的土地,使他們成為中國扞禦的屏障,這才是最佳策略。”

已升任秘書監(從三品)魏徵認為:“突厥代代作盜為寇,是百姓的仇敵,如今有幸滅亡了他們,陛下因他們投降歸附,不忍心將他們全部殺掉,應釋放他們歸還故土,不可留他們在中國。突厥人衰弱就請求臣服,強盛就叛變作亂,這本來是他們的常性。如今投降的突厥人有十餘萬人,數年之後,繁衍生息,一定成為心腹之患,後悔不及。晉朝初年,胡人與民眾雜居在中國,郭欽、江統都勸晉武帝將胡人驅逐出塞外,來斷絕動亂的根源,晉武帝沒聽從,後二十餘年,就出現了五胡亂中華,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溫彥博說:“如今突厥人窮途末路前來歸附於我,為何放棄他們而不接受呢!孔子說:‘有教無類。若將突厥人從死亡中拯救出來,教授突厥人生存的辦法與禮義,數年之後,都成為我們大唐的臣民。遴選突厥人的酋長進入皇城值宿守衛,畏懼威勢,懷念德澤,哪有什麼後患!”

李世民看到群臣意見出現很大分歧,莫衷一是時,殿中監稟報:“杜如晦杜尚書已病入膏肓,恐怕時日不多了。”

李世民當場驚愕,不待廷議結束就又親自到杜府探視。

杜如晦躺在床上面如死灰,見李世民來床榻前,他想掙扎起來行禮,李世民立即予以制止。李世民坐在床榻前相視淚目,久久不語。

次日,一代名相杜如晦病逝,享年四十五歲。李世民聞噩運大哭不止,三日不能處理朝政。追贈杜如晦為司空,萊國公,諡號為成。

此後一段日子,李世民在宮內每每看到有好物品,都會想起杜如晦,並派人賞賜給杜家。每每談起杜如晦,必會淚流滿面地對房玄齡說:“你與杜如晦一同輔佐朕,時稱你房玄齡擅長謀劃,杜如晦擅長決斷,故稱房謀杜斷。如今只看到你一人,不能再見杜如晦。”

三日後,李世民最後採用溫彥博的策略,處置突厥降服的民眾。即以夷制夷,將東

目錄
備前宰相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