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1/2 頁)
那時候,西羌和東羌爭奪嘉西部落退出後的城西草場,展開了瘋狂的戰爭,幾乎每個月都有部落滅亡。
等到趙尹從漢地回來時候,驚奇的發現貴南殘存的少許部眾,雖然一直在到處流竄,卻還殘存沒有被滅掉,就陸續派出一些軍官幫他們戰鬥。
貴南殘部在戰鬥中,忘卻過往仇恨,迅速認同嘉西部落。在趙尹離開羌地時候,除了留下少數種子人員外,大部分都一起遷移到海陵,並正式被編為&ldo;牛氓直屬隊&rdo;。
牛氓直屬隊的特點就是全員光頭,除了基本給養外全部靠搶。戰略和戰術很簡單:搶光和殺光。
後來牛氓直屬隊升級整編為整個帝國軍隊的騎兵突擊部隊,正式名稱為&ldo;直屬騎兵軍團&rdo;,軍隊序列為第4騎兵軍團,別名&ldo;牛氓軍團&rdo;。
00030 歌賦
在海陵,九港河的向南流入江水,揚河向東流入東海。趙尹的土地就在這兩條河和東海以及江水保衛之中,是個有著江河之險的易守難攻的寶地。
趙尹已經在此處買了近萬畝的土地(漢代3畝合當代一畝),整個揚河南岸都是她的財產,可是也只佔兩條河中間的小部分。揚河北岸和九港河中下游,都是別人家的土地。
趙尹在東海島北岸建立海軍基地和船廠,馬場也設在東海島,還遷了一些羌人在島上種植棉花(因為這樣可以杜絕棉花種子外洩)。
趙尹有3578人的部曲,有近200人的原來老旗門的人;約900人是跟著趙尹過來的嘉西部落的嫡系;還有300人左右是跟著趙尹過來的原貴南部落的殘部;1000人左右是漢人船兵及其家屬;600人是老人救來的漢地羌人婦孺;其他的都是漢地羌人婦孺介紹過來的受壓迫的漢地羌人,約600人,都是青壯年,並且以每月100人的速度增加。
在海陵,趙尹以老旗門的漢人和嘉西部落的羌人為班底,建立了軍民合一的黑旗,約2000人;在東海島上建了紅旗,約1500肆安父親為紅旗旗長,管紅旗民生和建設;趙尹為黑旗旗長,兼任黑紅兩旗的旗正,管兩旗百姓以及兩旗軍事。
所有人都必然屬於某一個旗屯隊。每個屯都是一個實體產業公司,囤內各戶自動成為股東和僱員,趙尹佔有各屯30股權。
紅旗又名東海島生產建設兵團,由肆安父親主持,暫時分成3個屯,每個屯一百戶。其中第一屯負責屯田和種棉花,也種植自己食用的糧食蔬菜,他們是一半羌人和一半原漢人船兵家屬;第二屯負責種苜蓿和養馬,他們是部分貴南殘部和一些漢人士兵;另外第三屯是負責軍港區和船廠的事情,和土增的一半工程兵部隊一起建設港口。
漢代,因為耕犁的使用遠未普及,所以一個強勞力夫婦只能耕種21畝(合現代7市畝)土地,每畝水澆地土地產粟150斤(合現代157市斤,80公斤),通旱地也就35斤上下。全家年糧食產量平均2000斤,僅夠一家4口省吃儉用的生活,如果老人小孩多的話,生活就困難。
在海陵,因為趙尹的小麥玉米和水稻等現代高產作物,每畝產玉米350斤(漢代3畝合現在1市畝),再加上冬小麥150斤,全年小麥和玉米(或者小麥和水稻)兩熟,合計每畝產量450斤左右。
由於耕牛,以及曲犁,三腿播種機,收割用的架子刀等先進農業機械,以及現代水利技術的運用,夫妻二人(以男為主)人可種75‐100畝(合現代25-30市畝),產糧35000斤,價值100000錢(約20000人名幣)。除了自家食用和種子,餘糧可以養活60個軍人或30匹軍馬。
另外,小麥水稻和玉米的秸稈可以作為粗飼料。
所以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