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5 頁)
然恢復炮艦的身份,留用在船政,全艦編制67人。
“湄雲”級改型
船政五年計劃中預定共要建造五艘80馬力軍艦,“湄雲”、“福星”竣工不久,剩餘的三艘軍艦也次第興工,艦型仍然是木質蒸汽炮艦,外形與“湄雲”幾乎完全一樣,有所區別的是這三艘軍艦的主尺度和排水量略大。正因為此,一些國內外著作習慣將續造的三艘軍艦作為單獨一級考量,筆者認為這五艘軍艦互相併無多少區別,應當統一算入“湄雲”級。
1871年3月29日,“湄雲”級第三艘,也即改型的第一艘軍艦鋪設龍骨,開工建造,定名為“鎮海”,在船政造船的序列中排列為第六號。“鎮海”艦排水量572噸,艦長53。12米,寬8。32米,吃水3。77米,艙深4。48米,排水量、主尺度較“湄雲”略大,主機的型號和“湄雲”基本相同,採用一座進口二汽缸臥式蒸汽機,主機轉速每分鐘100轉,配套使用兩座方形低壓鍋爐,單軸單槳推進,主機功率虛數80馬力,實數350馬力,設計航速9節。(16)
“鎮海”艦的武備配置形式和“湄雲”一樣,即一門換門架式大口徑主炮配合四門次等口徑舷旁列炮式副炮。主炮選用了一門普魯士製造的60磅(口徑約160mm)後膛炮,安裝在軍艦中部露天甲板上,緊緊挨著後方的飛橋建築,作戰時軍官可以在飛橋上直接向主炮位發號施令。“鎮海”的副炮是四門法華士40磅(口徑120mm)後膛炮,分佈在煙囪後方至船尾的露天甲板兩舷。
“湄雲”改進型軍艦兩視線圖,製圖:'美'Dean Stehman。
在船政代總工程師法國人安樂陶監工下,經過八個月的建造工作,“鎮海”艦“所有船身、灰捻、鑽孔、鑲鈐鐵手及艙堵並船底包釘、銅片均已造竣”,當年的11月28日,代理船政大臣夏獻綸率日意格等船政中外官員舉行下水儀式,“鎮海”艦成功下水,立刻開始各項舾裝工程。
“鎮海”艦下水後的第三天,1871年12月1日,“湄雲”級改型的第二艘軍艦、船政的第九號輪船鋪設龍骨開始建造,定名為“靖遠”,後來北洋海軍從英國購買的穹甲巡洋艦與其同名。與“鎮海”的建造時間相近,花費了八個多月時間,1872年8月21日“靖遠”艦成功下水,各種引數與“鎮海”相同,火炮的型號略有區別,“靖遠”的主炮是一門法華士60磅(口徑約160mm)前膛炮,四門副炮則與“鎮海”相同。
“湄雲”級改型的第三艘於1872年6月24日開工,定名為“振威”,船政工廠編號第十號輪船,各項引數、裝備與“靖遠”相同,1872年12月11日下水。至此“湄雲”級別共造成五艘軍艦,船政五年計劃規定的80馬力軍艦建造計劃提前圓滿完成。和首艦“湄雲”一樣,這三艘軍艦的人員編制也都是67人。但是相比“湄雲”級的前兩艘“湄雲”、“福星”,後三艘改型軍艦猶如捧月的彩雲,並沒有前兩艘軍艦那麼多的史事,淡淡地虛化在“湄雲”、“福星”的光環中。
派撥北洋
1871年,隨著船政軍艦越造越多,左宗棠創始時留下的後遺症——養船經費成了令人撓頭的問題。同在閩浙轄下,巡撫又是左宗棠舊部的浙江省開創了調撥軍艦的先例。
近代浙江寧波、溫州一帶海面時有海盜出沒,無論是官是商對此都畏之如虎,為求自保,商船大都被迫向海盜繳納保護費,以求平安。後來船政的“萬年清”、“長勝”、“華福寶”等輪船前往浙江用於緝盜後,立見成效,比起傳統的水師戰船來不可同日而語。浙江巡撫楊昌浚於是會商閩浙總督和船政,希望能調撥船政的“湄雲”軍艦到浙江,交給溫州鎮總兵吳鴻源統轄,往來寧波、溫州海面巡弋,駐防期間的薪餉經費由浙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