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1/5 頁)
北伐成功,南京政府成立之後,1929年6月1日設立統一指揮全國海軍事務的機構海軍部。中國國內局勢逐漸穩定之際,列強實施了十餘年的對華海軍裝備禁運終於解除。在此良好氛圍下,南京政府海軍開始了民國以來難得的海軍裝備更新活動。
改造完畢公試中的“大同”艦,外觀上已經看不到一丁點“建安”的影子。
南京政府海軍部重新編組軍艦序列時,“建威”、“建安”都不在名冊內,這級從問世開始似乎動力系統就存在某種缺陷的軍艦,可能因為艦況不佳等原因,被列作廢艦。南京政府成立後,與建造“永綏”、“咸寧”等新軍艦同步,對一些尚可加以利用的廢艦進行整修和改造的工程也隨之開始。
“建威”級姊妹中,“建安”艦首先駛入江南造船所實施改造。以常理設想,對這樣一艘老艦的改造,無非是更新火炮、通訊系統,對動力裝置進行徹底更換而已。孰料,江南造船所最終的改造計劃竟是一次徹底的易容手術。
1930年2月“建安”進入海軍江南造船所,由海軍部派出的軍官林奇、郎昌熾監修。工程首先開始拆卸尾樓以及更換艦體鏽爛的船殼板。3月23日“建安”的主甲板被拆開,鍋爐起吊出艦,以更換爐承和鍋爐水管。(28)4月25日,在江南造船所維修改造的舊艦“豫章”工竣出塢,“建安”艦立刻見縫插針,被拖曳到船塢內,開始刮除全艦油漆,拆卸後桅杆等作業。(29)至當年11月,“建安”改造工程完成,重新命名為“大同”。出塢的一刻,所有熟悉這艘軍艦過去形象的人必然都會大吃一驚,眼前出現的“大同”,如果沒有人提醒,根本無法和“建安”聯絡到一起。
從艦尾方向拍攝的“大同”艦中部的甲板室結構。“建威”級軍艦僅從側面看,給人的感覺是艦體碩大,但從這張照片的角度便不難看到,實際艦寬很窄。南京政府時代又在本就不寬的甲板上增加甲板室,更顯空間逼仄。照片中還可以看到甲板室上安裝的兩門帶有防盾的馬克沁機槍。
江南造船所對“建安”艦的改造,其實更應該稱作是利用“建安”艦體進行的重建。改造後的“大同”艦,拆除了“建安”原有的整個尾樓建築,變成長首樓船型。艦首部分,在大致保留了司令塔和前桅杆的同時,“大同”艦做了很多改造,變原有的內凹式艦首型線為硬朗的直線條,另外“建安”艦上採用吊錨杆吊放鐵錨的方式也被改變,“大同”換裝了1噸重的“山”字錨兩口,相應將原有的錨穴改造擴大,起錨時可以用錨機直接將錨收入錨穴,相比吊錨杆起錨的方式便利、迅捷了許多。
“大同”艦艦體中部,原有的煙囪機艙棚建築隨著鍋爐的換裝被全部拆除,代之以兩座較“建安”的煙囪直徑加大了許多的新煙囪,以及從首樓開始向後一直延伸到艦體中部的甲板室建築。可能因為江南造船所缺乏裝甲安裝的經驗,主甲板改造的同時,“建安”原有的穹甲和水線帶裝甲全部被拋棄,甚至連兩舷的舷牆都消失不見,“建安”艦因裝有水線帶裝甲而顯得向外鼓出的舷側,變成了筆直的形狀。
與機艙棚、甲板室建築相隔一段,在靠近艦尾的部分,“大同”艦上另建有一座甲板室,依著甲板室裝有後桅。不過“建安”被拆除的後桅是鋼製,變成“大同”後換裝上艦的後桅,因為製造工藝的問題,改成了木質桅杆。原先“建安”在尾樓甲板上設有一座探照燈,隨著尾樓的取消,這座探照燈被安裝到了後桅杆上。
與這些外觀上的大變化同步,“大同”的各種引數、配置比之“建安”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因為“建安”艦改造時發現船殼板鏽壞較多,而江南造船所又缺乏鋼製船殼板庫存,艦體材質變鋼為鐵。改造後的“大同”艦排水量達到1050噸,較“建安”多出了近200噸。之所以在拆除了尾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