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頁)
“受金”之倒。又引梁玉繩曰:“考《孟嘗君傳》:秦昭王以為相。人或說昭王曰:“孟嘗君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矣。”於是昭王乃止囚孟嘗君。’疑金受是說昭王之人。”今姑從梁說。⑥中山:《正義》:“蓋中山此時屬趙,故云五國也。”一說:當為衍文。
十三年,向壽伐韓,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五大夫禮出亡奔魏。任鄙為漢中守。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公孫喜,拔五城。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復予之。攻楚,取宛。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冉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十七年,城陽君入朝,及東周君來朝。秦以垣為蒲阪、皮氏①。王之宜陽。十八年,錯攻垣、河雍②,決橋取之。十九年,王為西帝,齊為東帝,皆復去之。呂禮來自歸③。齊破宋,宋王在魏,死溫。任鄙卒。二十年,王之漢中,又之上郡、北河。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涇陽君封宛。二十二年,蒙武伐齊。河東為九縣,與楚王會宛。與趙王會中陽。二十三年,尉斯離與三晉、燕伐齊,破之濟西。王與魏王會宜陽,與韓王會新城。二十四年,與楚王會鄢,又會穰。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去。魏冉免相。二十五年,拔趙二城。與韓王會新城,與魏王會新明邑。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侯冉復相。二十七年,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④,楚王走。周君來。王與楚王會襄陵。白起為武安君。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楚人反我江南。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鳶,斬首四萬,鳶走,魏入三縣請和。三十三年,客卿胡(傷)'陽'攻魏卷、蔡陽、長社,取之。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魏入南陽以和。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⑤。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⑥。初置南陽郡。三十六年,客卿灶攻齊,取剛、壽,予穰侯。三十八年,中更胡(傷)'陽'攻趙閼與,不能取。四十年,悼太子死魏,歸葬芷陽。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懷。四十二年,安國君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九月,穰侯出之陶。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攻韓南(郡)'陽',取之。四十五年,五大夫賁攻韓,取十城。葉陽君悝出之國,未至而死。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四十八年十月,韓獻垣雍。秦軍分為三軍。武安君歸。王齕將伐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正月,兵罷,復守上黨。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趙邯鄲。四十九年正月,益發卒佐陵。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其十月,將軍張唐攻魏,為蔡尉捐弗守⑦,還斬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為士伍⑧,遷陰密。張唐攻鄭⑨,拔之。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武安君白起有罪,死。齕攻邯鄲,不拔,去,還奔汾軍。二月餘⑩,攻晉軍(11),斬首六千,晉楚流死河二萬人(12)。攻汾城,即從唐拔寧新中,寧新中更名安陽。初作河橋(13)。
①為:《索引》以為是“易”字之誤。②攻垣:《正義》:“蓋蒲阪、皮氏又歸魏,魏復以為垣,今重攻取之也。”③歸:投案自首。④取郢為南郡:奪取楚都郢,淪為秦的南郡。⑤“秦與魏、韓”句:此句語意不順,疑有脫誤。免臣,指被赦免罪過的臣民。⑥佐韓、魏、楚伐燕:梁玉繩據《戰國策》以為此次伐燕的是齊、韓、魏三國,燕使太子請救於楚,楚王使景陽救之。《史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