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頁(第1/2 頁)
件中,它比幹練的專家給我的高見還有力。&rdo;
在倫敦,波蘭大使愛德華&iddot;拉仁斯基在唐寧街10號會見了哈利法克
斯勳爵。他主動提出,根據英波互助條約第一條,他的政府認為,希特勒的
入侵應視為侵略。
&ldo;這,我沒有多少懷疑&rdo;,哈利法克斯說。兩人來到大廳時,前來參加內
閣緊急會議的各位大臣都陸續到了。財政大臣約翰&iddot;西蒙爵士抓著拉仁斯基
的手說:&ldo;我們現在可以握手了。我們同舟共濟英國沒有拋棄朋友的習
慣。&rdo;數分鐘後,張伯倫建議內閣向希特勒提出最後警告:除非停止敵對行
動,否則,英國將履行其向波蘭承擔的義務。他警告說,這封電報措詞應謹
慎,不用最後通牒的措詞。否則,德國人便有可能立即攻擊英國的船隻。
全世界對此突然襲擊,雖早有所料,卻仍大受震驚。梵蒂岡未予譴責;
它透過赫隆德紅衣主教秘密向波蘭政府施加壓力,要它與希特勒談判。羅斯
福總統的第一個反應是呼籲交戰雙方保證不轟炸平民百姓或&ldo;未設防的城
市&rdo;。這是希特勒曾公開許下的誓言;羅斯福的宣告僅使他煩惱。此時,他
的駐華盛頓臨時代辦又報告說,美國國務院負責新聞事務的副主任曾對德國
新聞局的代表說過:&ldo;我們真可憐你們這些人,你們的政府業已自己宣告有
罪。他們受到全世界的譴責。如果現在英法和德國發生戰爭,這場浴血將是
絕對沒有必要的。談判用的方式是愚蠢到了極點的。&rdo;希特勒將美國的敵視
態度歸咎於受猶太人控制的報紙和&ldo;羅申弗爾德&rdo;總統周圍的猶太人。他對
此作出了報復:視德國猶太人為國敵,禁止他們冬季於晚8時後夏季於晚9
時後外出。不久,猶太人的所有電臺都被沒收充公。
當天傍晚,英國致德國的照會終於送到了漢德遜的手裡。根據英國政
府的指示,漢德遜必須在其法國同事陪同下立即將此照會交給裡賓特洛甫。
他應向他解釋清楚,這是一個警告,而不是一份最後通牒‐‐如德國的答覆
不能令人滿意,下一階段便發出限期最後通牒,或立即宣戰。當然,後者是
僅讓大使一人知道的(順便提一句,也是讓希特勒的電話竊聽者知道的)。
上午9時30分前,漢德遜和考侖德雷來到了威廉大街,但裡賓特洛
甫拒絕一起見他們。他首先客氣地接見了英國大使。裡賓特洛甫說,是波蘭
首先向德國挑釁的。接著,他便開始爭辯,聲音雖然不大。這一次,他們並
未鼻子對鼻子地爭論,而是進行得很有分寸。漢德遜剛一走,考倫德雷便進
來了。他帶來的照會,幾乎與英國的一模一樣。裡賓特洛甫重又說,是波蘭
的不是,不是德國的不是。他答應將照應轉給希特勒。
在倫敦,張伯倫正把照會內容告訴下院。他說,英國與德國人吵架的
唯一原因是,他們竟允許自己受納粹政府的統治。&ldo;只要這個政府存在,並
堅持過去兩年來所採取的方法,歐洲就不會有和平。我們只會從危機到危機,
只會看到各國一個接一個遭到攻擊。攻擊的方法令人作嘔,這我們現在已經
熟悉了。我們已下定決心,這些方法必須結束。&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