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頁(第1/2 頁)
協議,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雙方均有誠意和良好的願望;希特勒曾一再著
重說明這點,他要自食其言是異常困難的。人們朝他鼓了掌,但缺乏熱情,
原因是整個議會籠罩著一種內疚的情緒。辯論持續了3天,邱吉爾雄辯的譴
責,使辯論達到了高潮。&ldo;一切都過去了&rdo;,他說,&ldo;捷克斯洛伐克,默默地、
悲哀地沉進黑暗。它被拋棄了,且支離破碎。&rdo;忠誠而勇敢的英國人民,在
得悉這一條約的訊息時,自發地興高采烈並覺得寬慰。這,他並不嫉妒。&ldo;但
是,他們應該知道真實情況。他們應該知道,長期以來,我國的防禦力量不
足,且又大遭忽視;他們應該知道,即使未發生戰爭,我們已蒙受巨大損失,
其影響深遠別以為事情就此告終,這僅是算帳的開端。&rdo;
在此之前,張伯倫及其遷就他的同僚曾就東歐中部(希特勒將作出保
證)問題提出過修改後的解決辦法。但是,時至今日,事情已很明顯,元首
的計劃與此完全相反,且無法進行調解。張伯倫及其保護傘正在變成怯懦的
象徵。這令他擔心。他於是便求助於阿道夫&iddot;希特勒。他秘密緻函希特勒,
詢問元首在當晚於體育館發表的演講中,能否&ldo;在引導英國的公眾輿論方面
給首相以某種支援&rdo;。希特勒欣然同意,對張伯倫議會內的惡毒攻擊者發動
了猛攻。然而,這一撫慰和援助其實是不必要的。次日,10月6日,下院
匆忙批准了張伯倫的政策,憑這一政策,在新近的危機中,戰爭被避免了。
投票結果是366票贊成,144票反對。35名背叛者‐‐包括古柏、艾
登和邱吉爾在內‐‐棄權。
上述三人的攻擊在柏林產生的影響要大得多。希特勒把他們攻擊張伯
倫的每個字都看作是人身攻擊。在簽訂這項協議後,他高高興興地從元首大
樓出來‐‐他的副官和隨從等均同意這點‐‐相信捷克問題已一舉永久得到
解決。他也有心承擔在這樁買賣中他應承擔的義務。
英國的齊聲譴責改變了所有這一切。在威廉大街,人們已聽到竊竊私
語,說裡賓特洛甫和希姆萊趁希特勒煩惱之機對他說,在慕尼黑他並未完全
利用西方民主國家對戰爭的恐懼心理,英國談判的目的是為了爭取時間,以
便在日後裝備較好時發動進攻。
弗朗斯瓦&iddot;本塞在瞭解到有此不滿情緒後,極力使希特勒冷靜下來。
為此,他特別建議希特勒與法國簽訂一項類似與張伯倫簽訂的協議。&ldo;我想
在他眼前展現簽訂更多協議的可能性。這些協議可以是經濟上的,也可以是
財政方面的。它們或許能導致歐洲組織起來。我也希望能將他的思想引向非
暴力的前景和方向去。&rdo;
然而,希特勒卻相信,或假裝相信,背信棄義的阿爾比昂(大英帝國
的原名‐譯註)已欺騙了他。10月9日,在薩爾布呂肯發表的一篇刻薄的
演講中,他流露了這種想法,把英國的態度比作一個家庭女教師的態度。他
繼而攻擊了邱吉爾、古柏和艾登這心懷惡意的三架馬車,所用言詞較在體育
館的演說更尖酸刻薄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