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1/5 頁)
這樣的人不非凡誰非凡?不偉大誰偉大?
美國社會是一個*、開放、自由的社會,只要努力進取,任何人的任何聰明才智,都有機會得到發揮和拓展。對這樣的美國青年來說,機會和誘惑無處不在,有什麼放棄常人眼裡的錦繡前程,蝸居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學校裡,終日嘔心瀝血為五斗米折腰呢?
美國人都知道,美國的小學教師工作辛苦且待遇不高,那並不是一個令年青人十分嚮往的職業。對來說,開始選擇這個職業其實意味著某種放棄和犧牲,但是對那些他教的孩子們來說,他的選擇則意味著拯救和希望。
因此,一定是有什麼特別的因素促使為此獻身,這種因素一定含有近乎於宗教犧牲般的意義。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那個phenomenalman(非凡)一詞的定義,更不難理解美國公眾為什麼認同的phenomenalman(非凡),因為這個phenomenalman(非凡)蘊涵著某種精神,這種精神正是美國整體社會所推崇的基督精神。
不知道自己是否體會到這種精神在他身上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因為,在任何公共場合,他從來沒有提到過這層意思,但是,從他的人生選擇和日後的經歷中不難發現,他正是按照這種精神的引領去實現自身價值的。他的每次選擇,似乎都意味著更多的付出,更大的犧牲,然而,他卻從這種犧牲裡再次尋找與發現自我,並醞釀出巨大的快樂。
在家鄉小學教了五年小學之後,積累了大量教學經驗,然後他決定到紐約的黑人居住區哈林(Harlen)任教。
之所以選擇到問題成堆的紐約黑人區任教,起因來源於他曾經觀看過的一部關於哈林區孩子教育問題的電視專題片,這個專題片記錄了一些哈林地區黑人學童的真實狀況。每個學童都有自己的困窘,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孩子往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麻煩:社群犯罪,家庭暴力,種族歧視,貧困落後,酒精和毒品等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黑人社會,雖然大環境已經有所改善,不象八十年代那麼嚴重,但是各種典型的社會問題仍然存在,困擾著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兒童們,使得他們無法尋求正確的求學道路,從而成為人們眼中的問題少年:粗魯無知、缺乏教養、調皮搗蛋、自暴自棄、消極沉淪。
哈林地區的學校之亂,生源之差、學生之難教可想而知,但是一點也不畏懼,他就是想到這樣的學校當老師,因為,他相信:沒有教不好的孩子!他要用他掌握的真理和方法改造和引導這些孩子,把他們帶上正道。
就教育理念而言,老師雖為土生土長的美國青年,也沒接觸多少中國儒家傳統思想,但是,他的思維方式卻頗有點《三字經》的概念,他認為所有的孩子都是好的,都是可以教育的,這個觀點正合了《三字經》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就教育方式而言,老師認為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這個概念使我聯想起中國古代的教育專家,大聖師尊孔夫子說過的:子不學,父之過,教不嚴,師之墮。兩千年前中國儒家的精髓與兩千年以後美國青年的思想竟然有異曲同工之處、不謀而合之處,你可以把它當作是一種巧合,但是僅僅是一種巧合嗎?
憑著特別的信心,決定去全國最差的地區當老師,當他把這個決定告訴同事時,同事們一個個目瞪口呆,沉默不語,面面相覷,即而大家情緒激動,奔走相告:
知道嗎?要到紐約哈林區去當老師啊!
真的嗎?難道這是真的嗎?
你確認不是愚人節笑話嗎?
當然真的,他已經辭職了呀!
My god!可憐的,他瘋了。
他瘋了,一定瘋了。
有節制地笑笑,他知道絕對沒有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