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第3/4 頁)
畢竟河內源氏嫡流是當今公方,作為上総足利家的家督。武衛殿顯然要高過武田大膳殿的吧?”
“對對!官位上也能看出來嘛!武衛殿年紀輕輕就貴為従四位下左兵衛督,武田大膳年過三旬。官位還是従五位下吧?呵呵呵……”本莊實乃這麼一說,當然沒人會再多嘴,這麼一比確實能體現出差距。
武田晴信當政這十幾年官位一步沒挪,而這位武衛殿從元服開始就一步一個臺階飛速躥升,十三歲就是従四位下,以後坐坐公卿不在話下,當今公方足利義輝在今年三月初,晉升正三位権大納言、右近衛大將如元,可是比真金白銀還真的公卿。
“正是因為受到難民們的觸動,本家才下定決心做一些事情,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公益事業。”
“公益……事業?是什麼東西?”直江実綱仔細咀嚼這個古怪的名詞,百思不得其解。
“就是公共性的,而不是做一些與民爭利的事情,本家初步計劃出資永樂錢一萬貫文,用於對關川、信濃川、阿賀野川、姬川、加治川的堤防重修加固以及部分河道的疏浚工作,預計需求人工三萬五千人次,工期為入冬後十一月前結束,收尾工作不會拖到正月來臨。”
“哎呀,三萬五千人?那不是十分之一的人口都要負擔普請役?可是今年的普請役我們已經用於救災了,這麼大的工程是不是有點……”
“諸位請不要誤會!”山本時幸挺身而出為家督排憂解難,中氣十足的說道:“所謂普請役就是平民以負擔勞力義務勞動完成領主的施工建設訴求,而我吉良家的工程不需要義務勞動,而是有償僱傭,工期之內一日兩餐乾糧湯食一應供應。”
“嘶!”越後國人一片抽氣聲,就連本莊實乃與長尾景信也低聲讚歎道:“嘖嘖!好大的手筆呀!”
三萬五千人管一日兩餐,工期持續兩到三個月,這是一個什麼概念?也就是說三萬五千人可以節省下兩到三個月的口糧,而且在這大冬天裡農民們都閒著沒事幹,如果有領主願意提供兩餐管飽的活計,保準有一大群人搶破頭。
中世日本的農民生活有多麼艱難,在場的所有人都有一個深刻的體驗,一排溜跪坐在大廣間外廊下的是越後的小豪族們,他們多數有個五六十石知行的樣子,沒資格進入正廳參加飲宴,就只能坐在殿外喝酒吃肉,這些人放在中國古代也算富農或者小地主,這些小豪族平時也要彎腰下田裡耕地除草。
至於更窮的地侍階級,知行最多也就二三十石,有些也就十石八石的水平,大概就和上野家成與下平吉長爭奪的五反土地差不多,換算成中國的土地單位差不多就是八畝地,一畝產糧不到一石,差不多就是這個程度。
這些地侍就是農民,平時扛著鋤頭,戰時扛著太刀竹槍上陣,在鄉下穿著破破爛爛的舊衣服,不修邊幅的樣子和個農民一模一樣,只有正式覲見領主或者參戰時才會翻出平時捨不得穿的胴丸,挎著太刀手持三間槍威風凜凜的帶著幾個為自家耕種的農民去上陣。
三萬五千人省下兩三個月的口糧,來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就有三萬五千人份口糧支撐更多人活下去。那些村莊裡的老人不會因為缺糧而驅趕到荒野中自生自滅。嬰兒也不會因為缺糧而投入河中溺死。更不會出現老人自告奮勇裝作山豬被農民捕捉殺掉做成“山豬肉”吃掉的慘劇。
“武衛殿真是大善人啊!”立刻就有長尾家的旗本豪族武士激動的向他叩首,一邊發下善願:“願觀世音菩薩保佑武衛殿和公主殿下多子多福!”
“願藥師佛保佑武衛殿和公主殿下!”
“願釋迦如來佛保佑武衛殿和公主殿下!”
武士們紛紛發出自己的善願,在佛教社會里神佛是最權威的存在,篤信神佛冥冥中保佑也是自天皇、將軍、關白以下直至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