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第1/3 頁)
有一派學者猜測,承慶帝與翊親王乃是一對愛侶,是為&ldo;帝&iddot;王說&rdo;。
但苦於論證不足,始終無法佔據主流。對於翊親王此人,史書上只有寥寥數語,並且筆法隱晦,模稜兩可。難得有幾筆提到他,說的也都是他的功績。而他本人如何,則始終罩了一層霧。
除了這裡的&ldo;帝寵初現&rdo;四字之外,史書上對於這兩人的感情再有隱晦的提了提的,也就只有兩處了:一處是冊封翊親王為&ldo;一字並肩王&rdo;之時,帝曾言&ldo;唯皇叔可與朕比肩&rdo;;另一處便是帝逝天之時,有載&ldo;成宣十三年(即承慶四十八年),臘月二十九,太上皇逝於太液池上未央殿,太上親王眠於其旁,天驟降三日大雪,年後同葬於皇陵。&rdo;
《夏史》上,只有這三處地方對承慶帝同翊親王的關係有模糊的描寫。但是依舊隱晦‐‐&ldo;一字並肩王&rdo;確實有可與帝王並肩的意思,然而更多的時候,我們提到與帝王並肩,想到的更多是皇后。而&ldo;眠於其旁&rdo;與&ldo;同葬於皇陵&rdo;這九個字,依舊有爭議。
&ldo;眠於其旁&rdo;一說是承慶帝自知死期將近,將翊親王賜死,以免他擾了後人江山;一說是帝逝之後,翊親王心神俱悲,安然眠於其旁,生機溘然消散,是為殉葬。
&ldo;同葬於皇陵&rdo;五個字更加值得琢磨,皇陵為皇室墓地,親王逝世必然是葬於皇陵的,那為何又要用上一個&ldo;同&rdo;字?有學者指出這怕是為了避嫌,帝陵在皇陵之中,若直接說&ldo;葬於帝陵&rdo;或再用上一個&ldo;合&rdo;字&ldo;合葬與帝陵&rdo;,那麼明眼人一看便知了,未免太過囂張,到底名義上是叔侄,用一個&ldo;同&rdo;字隱晦的提一提便夠了。
僅僅此三處,若是真往&ldo;帝&iddot;王說&rdo;這方面去想的話,卻也足夠讓人心神震動了。段氏皇朝與其他皇朝不同,歷代皇帝都是情種,僅有承慶帝一人,一生無後,明文記載的更無一人相伴於身旁,但從他出生到斃逝,有一個人的名字始終如影隨形,那便是先帝九子‐‐段氏祈舜。再結合一些史實,就足夠專家提出疑惑,將其發展為一個學術論點了。
說起來,史官也算是費盡了心思去隱瞞,然而也不知是不是連他自己都覺得遺憾,最終在這三處落筆遲疑了些,留下了一些模糊的論調。
‐‐在歷史的洪流中,陛下同王爺實在是微不足道。
……或許,能夠有後人,看明白吧。
清風送來一聲嘆息,筆墨生香,落於史碑。
》》》》》》》》》》
承慶十一年正月初五那一日,玄瀾登基第十一個年頭的第一個早朝。
祈舜也借著這次機會,正式的復出,重新現於百官之前。當日清晨,兩人一大早便起了,在侍女的伺候下梳洗換衣,無論是玄瀾的龍袍還是祈舜這次要穿的八珠親王朝服,都是極其繁瑣華麗的禮服,宮人一個個的圍上來,中衣、直裾、外袍、腰帶、冠冕,廢了不少的功夫才穿戴齊整。
兩人的身高差的不多,玄瀾比祈舜略略高了小半個頭,一個威而不露,一個儒雅俊逸,一金一玄,走在一起倒是特別登對。殿裡伺候的小丫鬟有不少是之前犬戎人來時,跟著去過林場的,她們早在當時就折服在了翊親王的鹿皮靴之下了,在日此繁複華麗的朝服映襯之下,王爺更加顯得面如冠玉,氣度不凡。
‐‐至於同站在王爺身邊的龍章鳳姿的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