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第1/3 頁)
四、 俄國和德國的國內戰線
德國入侵法國是以一個戰略性賭博為基礎的。希特勒預期,一旦法國被擊敗,英國將會接受和平談判。希特勒對於入侵英國是沒有準備的。一方面是因為他急忙地挑起戰爭;另一方面,更可能的是,他認為不必採取大規模入侵戰爭。所以,在他轉身來對付俄國之前,並沒有去肅清西線戰場,而是使之處於暫時消極無為的狀態。同時,他已完全意識到,羅斯福總統始終在支援英國,並且正加緊準備,要把美國也捲入到戰爭中來。1941年3月11日,美國國會透過了&ldo;租借法案&rdo;,上述情況就更顯得毫無疑問了。在世界歷史上,這一事件如同1917年4月6日美國宣佈對德作戰一樣,對命運是有決定意義的。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援,大不列顛是不可能長期地繼續作戰的。
關於俄國,對希特勒來說,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在美國介入戰爭之前,他能擊敗俄國並建立他的&ldo;生存空間&rdo;嗎?如果不能夠,那麼總有一天,西邊的消極戰線自然也就會成為積極戰線,而他就會被陷在兩條戰線之中。這是他最擔心的事情。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法,在於能否對俄國的戰略重心作出正確選擇。不過,只要參考克勞塞維茨的意見,就可以知道它的位置應在哪裡。克勞塞維茨不是明確指出來了嗎?只有利用內部分裂的作用,才能征服俄國 [ 作者註:參見本書第4章,第9節。 ] 。後來,孟森把俄國比作一個垃圾箱,說它是靠沙皇政府這一條生了鏽的鐵箍才勉強維持著。後來,列寧也說過這樣的話:
&ldo;在整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象俄國這樣,大多數人民都在受壓迫,偉大的俄羅斯民族在全部人口中僅佔43%,還不到一半;其餘屬於其他種族,是沒有權利的。在俄國一億七千萬總人口中,約有一億人口是受壓迫和沒有權利的&rdo;。
1941年,史達林的壓迫比任何沙皇的壓迫更為嚴重。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波羅迪人、哥薩克人、高加索人,以及其許多的少數民族,都不會忘記他的十年集體化政策(1928‐1938)所帶來的恐怖。在這十年期間,大約有一千萬人被屠殺、充軍和餓死。在1941年,僅僅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波羅的這三個小國中,就有四千萬人渴望著解放。所以為了瓦解俄國這個龐然大物,希特勒所要做的,只是以一個解放者的身份進入到俄國境內,終止其集體化的政策。這樣他就不僅能贏得少數民族的擁護。而且還可以瓦解史達林的軍隊,因為他們大部份是由集體化的農民組成的。這就是史達林害怕德國人入侵的原因,而且史達林也不相信德國人會愚蠢到&ldo;只用軍隊來進行戰爭。&rdo; [ 作者註:這是弗拉索夫將軍告訴希姆萊的話。參見萊特林格所著的《建築在沙灘上的房子》(1960年版),第361頁。 ]
萊特林格曾寫道:&ldo;如果德國把‐些類似1918年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建議之類的東西帶入俄國,那麼俄國也會象當時的德國一樣崩潰&rdo;。他還補充說:&ldo;希特勒實際上不必從進攻莫斯科的隊伍中分兵去征服烏克蘭,因為烏克蘭人會自動向他投降的。&rdo; [ 作者註:《建築在沙灘上的房子》,(1960年版),第22頁。 ] 可是希特勒卻採取了相反的做法,他宣佈俄國居民是&ldo;賤人&rdo;,並決定要進行一次滅種的戰爭。&rdo; [ 作者註:至於他的政策及執行的方式,參見布洛克著的《希特勒‐‐暴君的研究》,第632頁。 ]
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入侵俄國。到9月26日,基輔之戰結束時,大約有一百五十萬人成了戰俘,而到聖誕節前,又有一百萬人被俘。安德爾斯將軍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