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1/2 頁)
“你三叔沒看出來吧。”朱棣邊說還邊往門口看了一眼。
朱瞻基都快沒眼看了,“先不說三叔剛被您嚇的根本就反應過來,就說三叔那腦子也猜不出。”
朱棣聽到這話放下心來,全然沒有了剛才嚴肅兇狠的模樣,“那就行,你三叔那也是長輩,你這話要是被你父親聽到,少不得說你。”
“孫兒在父親面前自然不會說的。”
朱棣過了一會還是不放心,又問道:“你說這件事我就這麼輕拿輕放了,會不會不太好?”
朱瞻基想了一會說:“這件事說起來就可大可小,天下本身也沒有真正的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道理,皇爺爺這次雖不說罰的多重,但也是讓三叔在屬下面前沒了臉,又差點動手教子,最後還抄書,也算是動靜很大了,其他人要真有意見也不說什麼了。”
朱棣想了想孫子這話,說的好像挺有道理,但怎麼有種說他雷聲大,雨點小的意思:“阿圭這是話裡有話了。”
“皇爺爺可是冤枉孫兒了,孫兒說的可都是實話。”朱瞻基為自己辯解道。
“你也累了一天了,早點去休息吧。”朱棣沒有繼續這個話題。
“是,皇爺爺也早些安置。”朱瞻基行禮退了出去。
次日一早,朱棣和朱瞻基才正式開始巡查北京的營建,二月份的時候朱棣就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人開浚會通河。
會通河起初僅僅只是山東境內臨清到須城的一段運道,在前朝的時候從東平的安民山開始鑿河至臨清,引大汶河水到濟水,屬於衛河的一小部分,也是南北大運河的關鍵河段,大運河河道迂迴曲折,而且水路並用,很不方便,而且會通河既狹窄水又不夠深,所以不能擔負很重的重量,故而前朝大多以海運為主。明朝初年輸送糧餉到遼東和北京等地,也是專門用海運,但是洪武二十四年的時候黃河突然在原武決口,洪水夾雜著泥沙向北邊衝去,會通河三分一的河段被淤泥堵塞,大運河自此中斷,自此從運河運送糧餉到北上的河運被阻礙。
永樂初年,朱棣著手準備遷都事宜,因為不能和南方魚米之鄉相比,所以遷都的第一個大難題便是糧草,北京城糧食的來源,除了北京周圍州縣供應以外,主要還是依靠山東、河南及河北南部地區供應,而這供應的運輸就需要用到衛河,運河的水運糧食多集中於臨清、天津市場,再由糧商採購、販運至北京。
為了解決北方運糧問題,原本準備河運和海運一同進行,但是海運要防止海盜一類,沒有安全保障,損失很大,所以為了解決遷都後的北京用糧問題,河運勢在必行,而河運則由長江、淮河到達陽武,這項工程極其耗費人力物力。這時
濟寧州同知潘叔正向朱棣上言:“原來的會通河四百五十多里,被汙泥堵塞的地方只有三分之一,若把淤泥清理掉更方便,還不用重新開通新的運河。”
於是今年命工部尚書宋禮到會通河治理淤泥,徵發山東、徐州、應天、鎮江等地三十萬民夫服役。主要工程為改進分水樞紐、疏浚運道、整頓壩閘、增建水櫃等,其中有些工程在今年就可以完成。
他除了維持原來的分水工程之外,又採納了熟悉當地地形的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議,在戴村附近的汶水河床上,築建了一條新的大壩,還將汶水餘水攔截引到南旺,注入濟州河。濟州河北段隨著水量的增多,通航能力也就大幅度地提高了。
幾十年後,人們對這一分水工程又作了比較徹底的改進,即完全放棄前朝的分水設施,將較為豐富的汶水,全部引到南旺分流,並在這裡的河床上建造了南北兩個壩閘,方便更有效地控制水量。大體上說為三七開,南流三分,流向泗水,北流七分,注入御河。人們戲稱:“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這便是後話了。
疏浚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