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端王爺赴任節度使(七)(第2/3 頁)
安五年,農民起義軍領袖孫恩率領“戰士十萬,樓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鎮江,控制西津渡口,切斷南北聯絡,以圍攻晉都建業(今南京),後被劉裕率領的北府兵打敗。唐高宗李治駕崩以後,皇后武則天臨朝稱帝,徐敬業、駱賓王等在揚州發動武裝暴動,駱賓王寫下了傳誦千古的著名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一時天下震動。兵敗後,徐敬業、駱賓王等渡江“奔潤州,潛蒜山下”。幾百年來,發生在這裡的重要戰事有數百次之多。西津古渡依山臨江,風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蘇軾、米芾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並留下了許多為後人傳誦的詩篇。西津渡古街全長約兩裡,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兩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宋代的歷史蹤跡。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這裡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三國時期,這裡曾駐有孫權的東吳水師,唐代以後這裡更是專門派有兵丁守衛巡邏。宋熙寧元年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五十三坡
佛教典籍《華嚴經》有一個勸人為善的故事。說是善財童子因為受到文殊菩薩的教化而幡然悟性,於是決定走遍全國尋訪聖賢,以求得進一步的昇華。善財童子一路南下,跋山涉水飢餐露宿,先後求教於五十三位高知者。最後在觀世音菩薩的點化下大徹大悟,成為觀音的左脅侍。每一級臺階,彷彿就是參拜了一位聖賢,走完了五十三級臺階,也就意味著完成了對五十三位高人的求教。像善財童子一樣,陶冶了情操,淨化了思想。五十三坡計有五十三級臺階,取名五十三坡,反映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
超岸寺
位於西津渡古街的最西端,附近的玉山為當時的大碼頭。唐代大詩人李白、孟浩然,宋代王安石、陸游等人都曾在這裡候船等待過江,並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其中膾炙人口的是唐代詩人張祜的那首《題金陵津渡》—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這是一首題壁詩,是作者親筆題寫在西津渡某座小樓牆壁的。這首詩意境悽美,畫面感極強,與唐張繼寫的《楓橋夜泊》同寫“客愁”,各臻妙境。
最後來到了南山。
招隱寺
招隱山原名獸窟山,因南朝著名藝術家戴顒隱居於此,拒不出仕而得名。招隱寺初建於山,由戴顒故宅改建。戴顒只生一女,戴顒死後,女矢志不嫁,舍宅為寺,故名招隱寺。唐駱賓王遊寺有詩云:“共尋招隱寺,初識戴顒家。還依舊泉壑,應改昔雲霞。”
招隱坊
在入山途中,有一高大石牌坊,橫額為宋戴顒高隱處,下墓招隱二字,石柱有聯:
讀書人去留蕭寺,招隱山空憶戴公。
由於南朝著名藝術家戴顒隱居於此,梁朝昭明太子蕭統亦在此編撰了名著《昭明文選》,使歷史人物與名山共存,更招引著歷代名人:唐朝詩人劉禹錫、駱賓王、宋大學士蘇東坡、著名書畫家米芾都曾登遊此山,並且留有許多詩畫。
聽鸝山房
聽鸝山房坐落在增華閣東北山腰裡。過去這裡古樹參天,濃廕庇日,風涼清幽。招隱山花鳥眾多,萬以黃鸝為最,終日鳥聲不絕,黃鸝叫聲萬為宛轉動聽。戴顒隱居此山中時,最喜愛聽黃鸝的鳴叫,常攜帶酒和柑,獨坐綠蔭中,聆聽黃鸝歌囀,怡然自得,終日不厭,人問何故,他說此俗耳針砭,詩腸歌吹。
虎跑泉
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