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0頁(第1/2 頁)
蔣德璟不再問,轉對崇禎帝:「陛下,臣以為,殿下之法,可以一試,如果能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來年就算多付六萬兩,也是值得的。」
「蔣閣老所言甚是!」黃道周高聲。
「臣附議。」範景文也拱手。
到此時,周延儒也已經盤算清楚了利害,黃道周和蔣德璟先後支援,知道此事已經是擋不住了,又或者,這是緩解燃眉之急的唯一辦法,於是向崇禎帝行禮:「陛下,老臣詳細思慮,也認為,殿下此策,可以一試,但商人百姓認購,必須應該秉持自願原則,絕不可擾民。另外,利息是不是有點高了,改成年息五厘,或許更合適。」
三位閣老領頭,黃道周和馬世奇慷慨支援,群臣雖沒有表態,但他們的默默不反對,其實就是一種支援了——爭論了這麼久,國債儼然已經是解決朝廷燃眉之急的唯一辦法,黃道周馬世奇又佔據了道德高點,更何況此策是太子、未來的皇帝提出,誰又敢跳出來,公開反對,得罪太子呢?
連禮部尚書林欲輯都是默默。
只可惜啊,荷包又要破費了,雖然太子斬釘截鐵,說明年朝廷一定會連本帶利的歸還,但誰知道明年是什麼樣呢?
見大局已定,戶部尚書傅永淳和侍郎王鰲永急忙站出,這一次,兩人說出了戶部的真正困難,傅永淳認為,發行國債,茲事體大,戶部獨自難承擔,需要有重臣領銜——宣傳國債、號召商人百姓購買國債,並不難,難的是賣出足夠的國債,更難的是,如何令勛貴和百官,成為積極購買國債的示範和榜樣?
這個世界上,除了割肉就屬出錢疼了,雖然這一次和崇禎十二年不同,那一次是募捐,意思是白白捐給朝廷,這一次是借,而且還有利息,但這並不表示勛貴百官就會踴躍購買,畢竟財不外露是古訓,誰也不想讓皇帝知道,自己家裡有多少財富,所以一定是能少則少,別人五十我四十,總之,一定要把自己裝做是一個兩袖清風,家無餘財的清官。
至於勛貴就更難弄了,他們才瞧不上一個小小的戶部呢,所以必須有重臣坐鎮,勛貴才有可能賣面子,拿出銀子來購買國債。
但從周延儒以下,內閣五臣卻沒有一個站出來,主動承擔這個責任。
周延儒和陳演是明哲保身,他們知道,這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弄不好就把勛貴和百官都得罪了,蔣德璟雖有想法,但覺得自己還是鎮不住,至於範景文和黃景坊都自認威望不夠,不要說勛貴,就是殿中的百官,他們也壓制不住。
左思右想,算來算去,能擔當此任的,好像只有一個人了,那就是太子殿下了。
太子聰慧睿智,軍事和政事都有一套,聲望正高,此策又是太子提出,所以再沒有比太子殿下更合適的人了。
只是太子是國本,他們是臣子,臣子不能要求國本,所以心裡雖然都有這個想法,但卻沒有人敢提出。
群臣的心思,御座上的崇禎帝感覺到了,站在群臣之前的朱慈烺更是清楚感受,於是向著御座上的崇禎帝拱手:「父皇,國債發行能否成功,最關鍵在於,勛貴和百官能否踴躍購買,成為商人百姓的榜樣,既然國債是兒臣提出的,那兒臣願意擔起這個責任,領銜督辦此事,望父皇恩准!」
見太子主動請纓,內閣五臣都是暗暗鬆口氣,其他朝臣心思各異,有人擔心,太子出馬,十兩二十兩的銀子怕是打發不了了,有人覺得,太子這是自找麻煩,如此得罪人的事情,幹嘛自己出頭,交給內閣五臣不好嗎?
國債成功了,未必有多大功勞,但如果失敗了,那可是灰頭土臉,會大大降低太子的聲望啊。就像崇禎十二年,崇禎帝低聲下氣,向勛貴百官募捐,前後半年,最後募集出來的數目,卻只有區區二十萬兩銀子,堂堂皇帝的面子,難道只值二十萬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