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第1/2 頁)
至此,先遣隊結束了歷時近四個月的前期行動。
粟裕這樣回憶先遣隊在皖贛邊的活動:
七軍團自瑞金出發到進入閩浙贛蘇區,轉戰閩、浙、贛、皖四省的幾十個縣鎮,歷時近四個月,行程三千二百里。全軍團廣大指戰員以堅韌不拔的革命意志和勇敢頑強的戰鬥精神,排除了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連續行軍作戰,深入敵人腹心,擊退了敵人無數次的截擊、追擊和《圍剿&ot;,打了一些勝仗,粉碎了敵人消滅我軍的企圖。我們沿途還儘可能地開展群眾工作,宣傳黨的抗日救亡主張,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七軍團孤軍轉戰敵人後方,是起到了它的積極作用的。廣大指戰員用血汗寫下的這一段戰鬥歷程,是不容抹殺的。&iddot;…當時&ot;左&ot;傾錯誤的領導者,按照主觀主義、冒險主義的戰略意圖來衡量七軍團的北上行動。
要求透過這支僅有兒千人的部隊的作戰行動,&ot;促敵人進行戰略與作戰部署上的變更&ot;,由於未能實現這些根木不可能實現的目的,就指責部隊沒有完成任務。他們還把曾洪易的個人退卻動搖,同尋淮洲同志和廣大指戰員的光輝戰鬥業績混淆起來,給這支部隊扣上&ldo;染上了機會主義&rdo;、&ldo;執行了退卻逃跑路線。&rdo;等等荒誕的大帽子。這些顯然不符合歷史真實情況,是完全錯誤的。
第六章譚家橋之役,先遣隊的&ldo;滑鐵盧&rdo;
會師重溪,方誌敏喜憂參半
1934年10月31日,紅七軍團三千餘人從皖贛邊經浮樑、德興之間,穿過敵人兩道封鎖線,風塵僕僕進人閩浙贛蘇區的重溪地區,從而結束了歷時四個月的前期行動。
……
紅七軍團一到重溪,便和先期到重溪整休的紅十軍會師。
這個紅十軍,是1933年1月老紅十軍南渡信江赴中央蘇區後,方誌敏以赤色警衛師為基礎,抽調各縣獨立團、營的部分人槍,抽調省縣兩級工會的九十名巡視員任連、排長,重新建立起來的,下轄第二十八師、二十九師、三十師共三個師。
新老兩個紅十軍會師,兩軍老戰友久別重逢,大家高興得擁抱、跳躍起來,相互暢談,各地群眾也紛紛趕來看望自己的親人,並親切地稱紅七軍團為&ldo;老十軍&rdo;。
1934年11月4日,來電,命令紅七軍團與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紅七軍團編為第十九師,轄兩個團:紅十軍編為第二十師,轄三個團。原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劉疇西為軍團長,樂少華為軍團政委。尋淮洲任十九師師長,聶洪鈞任政委;劉疇西、樂少華分別兼任二十師師長、政委。
電令提出,紅十軍團的任務是:紅十九師仍出擊浙皖贛邊,擔任打擊&ldo;追剿&rdo;的敵人與建立新蘇區的任務;紅二十師留在閩浙贛,執行打擊&ldo;圍剿&rdo;的敵人與保衛老蘇區的任務。同時對閩浙贛黨政軍領導幹部也作了調整,曾洪易任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方誌敏任蘇維埃政府主席兼軍區司令員。電令指出:&ldo;軍區及新組成的紅十軍團統受中央軍區司令員項英指揮。&rdo;
1934年11月18日,紅十九師在尋淮洲、聶洪鈞等率領下,繼續高舉北上抗日的旗幟,夜出懷玉山,突破上饒、玉山之間的敵軍封鎖線,向浙西迸發。十九師的突然出動,出乎敵人的意料,敵浙江保安縱隊兩個團尾追時,受到重創。十九師一舉攻克旌德縣城,並由涇縣、宣城之間北上,威脅蕪湖。就在十九師出擊順利之時,中央軍區突然來電:
根據目前閩浙贛形勢,二十師留在蘇區活動將受限制與不利,兩師分散行動亦不能有利的打擊敵人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