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和價值觀滲透在紙張筆墨中。
除了少數人的出版物可以在市面上流通銷售之外,大部分人的作品都是分送給親朋好友,或者是文學愛好者之間交換,也有人將自傳作為結識新朋友的名片。可能是因為作者寫作的目的與專業作家不同的緣故,文章中沒有“成名”的伏筆,也沒有“暢銷”的算計,這些文字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和樸素,讓讀者透過筆者的曾經往事讀到從他的外表所體會不到的經歷和風韻。
我發現在這些書中有一本書裝訂得比較考究,且不論寫作的水平如何,但出書人對作品的重視顯而易見。送書給我的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農婦齊藤,她說從來沒有想到自己要寫書。因為在整理倉庫的時候發現了父親的詩作手稿,為了把一百多年前父親的思緒呈現給自己的後代,也為了嘗一嘗“寫書”的滋味,讓自己瀟灑一回,於是她把自己多年來寫的生活隨筆和剛剛學了不久的水彩畫習作,加上丈夫平日自娛自樂的俳句作品綜合成了一本三人合作的自家書。不論別人怎麼看,一個小學都沒有畢業的農民的女兒,和黃土打了一輩子交道,老了居然還能挺起胸脯把自己寫的書贈送給朋友,她的自得和滿足是可想而。
一位叫稻葉的女士告訴我,退休的丈夫最近很投入的事情是寫回憶錄,她幫著把丈夫的手稿敲入電腦。本來以為跟隨丈夫幾十年彼此很瞭解,讀了丈夫的文章才知道丈夫曾經承受的工作壓力和他對家人的在意。每天等待丈夫完成的手稿成了稻葉女士探索丈夫內心秘密的旅程。
除了寫書,愛好文字筆墨的人們還把自己的詩文畫作投到報社,簡短的文字、樸實的水彩畫、出人意料的作品構思,雖然他們表現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但這些生活的藝術之美卻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早些時候我的日語能力和思維方式還理解不了日本人對生活的感受和表達手法,也不會在意報紙上的這些欄目。只是因為孩子們讀起來發笑的地方,我也好奇地偶爾瀏覽一下,漸漸地也能看懂一點日本人的內心世界。
在網上經常能夠讀到國內業餘文學愛好者的小說、散文、詩歌,但是中國的文學活動似乎還不像日本這麼普及。據說,在四百多年前的江戶時代,農村出現了很多教農民孩子識字打算盤的學堂,許多受過教育的人在吃飽穿暖的閒暇之餘開始追求精神生活,於是就有了農民們聚在一起的吟詩習文。從那時開始,用文字表現自己的生活畫面,用詩句抒發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不再是文人墨客的特權,也是老百姓的平常娛樂。這種習慣流傳至今,這種風流雅興已經成為日本民眾喜聞樂見的生活內容。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餐桌上的禮數
7月,我和合唱團的夥伴們在名古屋迎來了十幾位中國客人。一番歡快熱情的交流之後,日方請中國朋友共進午餐。大家都開始用餐了,只有一桌雙方都不動筷子,只聽中國客人對一位年長的日本女士說:“您是年長的,您先請。這是中國的禮貌。”那位女士聽不懂對方說什麼,只是一個勁地說:“您是客人您先請。”彼此推來推去。我上前一聽,對於中國客人的話如何翻譯躊躇了一下,還是婉轉地翻譯給了日本女士。那位已經年過七旬的女士一聽就不高興了,她不願意被別人看做老人,當然更不願意以這種身份拿起筷子。好在一陣玩笑之後,大家才開始吃飯。
關於請客吃飯,兩國不同的習慣還不止這些。
日本人一般不在家裡招待客人,很少幾次我和家人被日本朋友請到家裡做客。他們把客人帶到家裡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吃飯,而是為了表示關係的貼近,大凡可以請到家來的人都是不必過於介意的人,所以他們的飯菜準備得也非常簡單。除了每人一碗炒麵,或者是一碗炒飯,最多隻有一碗青菜沙拉。儘管我知道日本人請客以“意猶未盡”為美,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