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4 頁)
個巨大的漲幅,以寧夏、內蒙古一億六千多萬畝草原的沙漠化或半沙漠化為代價。政府已頒令禁絕髮菜貿易,不過要把嘴管住並且管好的難度向來很大,因此我認為,既然髮菜因其形、意而受歡迎,故欲使髮菜徹底“歇菜”,行政法規之外,更有必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一樣從形、意入手而破之。也就是說,以頭髮的名義,讓一部份讀到以下引文的食髮菜者先噁心起來: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裡那個“像母猴替小猴子抓蝨子一樣,一根一根拔起死屍頭上的長髮”的老嫗,雖然“以癩蛤蟆低喃般的聲音”一再辯稱這樣做是想編了假髮變賣,是為了生存下去不至餓死,不過,在那哀鴻遍野、到處餓死人的平安朝,在那個烏鴉繞樑爭啄人屍的雨夜,你認為她在那個鋼刀出鞘、決心要淪為盜賊的逼供者面前說出了全部的真相嗎?
日本人也是吃髮菜的,除了從中國進口之外,沖繩一帶亦出產一種極為類似的東西,看上去也很像頭髮,而且更有光澤,名字更是文藝得不可思議,叫做“水雲”……再想想從電視機裡爬出來的貞子吧。
求諸野
形容某事的簡單之極,廣州人有時會說:“簡直是易過食菜!”的確,這年頭吃菜早就算不上什麼了,根本就不值一提。不過,如果一定要把吃菜這件事變成一件值得一提的事不可,除非你吃的不是“家菜”,而是野菜。
在大大小小熱愛趕時髦的餐館的菜譜上,有越來越多的野菜正在陸續上榜,但看那些名目,野百合,蒲公英,千葉紅,仙人掌……你不會誤以為自己正在讀著的是一些以鄉村的四季花草為主題的俳句或是某一家花圃的售貨清單吧,當然,很快你就會回過神來,原來這些東西和青菜蘿蔔番茄黃瓜一樣,都是可以吃到肚子裡去的菜,區別在於,後者“執政”了千年以上,前者目前則暫時“在野”。
人類對於絕大多數“在野”的東西都懷有極其相似的興趣,野菜亦不例外。基本上,野菜的受到歡迎乃基於以下這三個理由:一、日趨嚴重的工業汙染使人們對“家菜”失去信心,應該算是“禮失求諸野”在飲食上的體現;二、吃了幾千年“家菜”,再吃也出不出什麼新滋味和新花樣來,換換口味,也是人之常情,情由可緣,“家菜”哪有野菜香?再怎麼說,這也算是“千年之癢”。三、據說野菜有保健和治療作用,儘管這種作用總是離不開防癌和美容這兩大要項。
無論如何,越來越多的野菜在各地的荒山野地裡被大量地發掘出來,與此同時,過去已經吃開的一些野菜則更是身價百倍。“折耳根”(又名魚腥草)是川黔一帶常見的一種家常野菜,十多年前我在貴州的時候經常在街邊的地攤上吃,味道尤在,價錢卻想不起來了,不過最多也就比稻草略貴一點。不過,據《華西都市報》不久前報道,在成都青石橋菜市場上,此物售十元一斤,與豬肉同價,而且每天一早即告罄。
日常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某事一旦上升為一種時髦的觀念,情勢就基本上無可逆轉。吃野菜這事,看來也已經被羅致到了“崇尚自然,返樸歸真”的門下,並且與“住在郊區”和“野外生存”緊緊地捆綁在一起,成為時尚的一種。對於北京超市裡滿坑滿谷的“新菜特菜”,有顧客抱怨說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吃,問超市的售貨員,也是一頭霧水。依我看,撰寫這則訊息的記者與其說是在替顧客投訴,不如說是誇耀。
野菜狂潮當前,那些愛吃野生動物的人不知會不會覺得自己多少有點冤枉:為什麼進食野生植物是時髦,是健康,是綠色,而進食野生動物者就成了過街老鼠,慘遭千夫所指呢?
即使這些“過街老鼠”自個兒並不這麼覺著,我也會替他們抱打不平。就飲食行為而言,進食野菜和進食野生動物一樣,都具有“食野味”的心理動機。站在生態保護的角度,吃野菜固然尚未能直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