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外在行動,絕食以其與自己的口腔腸胃的“不合作”,揭示了一個天真的道理:正常地按時定量進食,竟然也是權威、體制和主流話語要求大眾予以“合作”的專案之一。
甘地的絕食技能及其絕食成就,乃經過特殊訓練,大小朋友切勿模仿。
要知道,這種所謂的“特殊訓練”,除了長期的素食和節食訓練以及印度“瑜伽文化”的滋養之外,“特殊訓練”更多的實際還是指因絕食固有的互動性特徵而要由雙方共同遵守的一種遊戲規則:一方面,絕食的一方除了信念、意志的堅定,還必須嚴格履行絕食諾言,即絕食期間除了水、橙汁和牛奶等流質之外,不可以任何方式攝入任何食品,並且得接受大眾監督,此外,絕食者最好是一個本身就偏瘦的人,胖人絕食,非但不能有效地感動公眾,反而有可能蒙上“趁機減肥,假公濟私”的不白之冤。另一方面,“被絕食者”也必須是一個或一群能夠把另一個人的主動不吃飯當成一件嚴肅的事情去看待的人,不然的話,甘地傳記裡就不會特別地指出“甘地用絕食的極端方式來使受過教育的殖民者感到羞愧”。在某種意義上,甘地以艱苦卓絕的絕食最終征服了殖民主義者,同樣的行動,卻無助於正確處理文盲人數高達85%的印度人民的內部矛盾。
當然,絕食者不太可能在絕食行動開始之前驗證對方的文憑,事實上,“受過教育”也並非任何時候都是牢靠的,一九六三年在西貢街頭一絕食的最激形式——自焚向吳庭豔當局表示抗議的越南佛教徒,非但無助於使受過高等教育的吳庭豔感到“羞愧”,反而被他的弟媳輕蔑地戲稱為“人肉BBQ”。
不管怎麼樣,飯還是要吃的。有條件要吃,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吃,而且要儘可能地吃得飽一些,好一些,故意讓自己捱餓是沒有出路的,正如張岱在《陶庵夢憶序》中寫道:“然瓶慄屢磬,不能舉火,始知首陽二老,直到餓死,不食周慄,還是後人裝點語也。”
馬尿
就像一個在江湖上混跡多年、有許多朋友也有許多仇家的、必須經常露面然而又必須經常改名換姓的遊俠,啤酒不僅擁有極其繁多的品牌(目前的中國市場上流通的啤酒品牌,少說也有上千個),而且又因不同的出場方式而獲得了瓶啤、罐啤、散啤、桶啤、生啤、熟啤以及“扎啤”等多個藝名。與此同時,江湖上人稱“液體面包”或者“鬼佬涼茶”,不過,我認為在啤酒的多個諢名當中,最有代表性的還要算“馬尿”。
“馬尿”這個諢號大概是啤酒在中國出道之初所得,如今之所以不怎麼被提起,我認為主要是由於親眼見過馬撒尿的人日漸稀少之故。沒見過馬尿,還沒喝過啤酒麼?事實上,馬尿與啤酒之間存在著多處的相似性,例如,馬的年排尿量高達二千一百二十斤,遠遠拋離了豬(一千五百三十斤)何人(一千五百八十斤),一匹懷孕母馬的日排尿量更是高達六斤;啤酒產量同樣高於其他的酒類,據中國“啤協”統計,目前,中國的年度啤酒產量已突破二千萬噸,取代美國,成為世界啤酒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就常見農家肥的營養成分而論,馬尿的氮磷鉀含量亦高於人和豬羊,其中有機物質的含量更是排在榜首。此外,生化科技還發現孕馬的尿液中含有豐富的雌性激素,是製藥及化妝品生產行業的主要原料,中醫的偏方也認為,以白芨汁加馬尿塗臉,能使人面板白皙緊繃,當然,要不是含有酵母菌、活性酶以及人體必需的十七種氨基酸和十多種維生素,啤酒也不會暴得“液體面包”的大名。
當然,將啤酒比之於馬尿,主要還是因其形似。準確地說,相似點在於正在排出體外的馬尿和正在倒進杯中並形成泡沫的啤酒。我這麼說,是因為我親眼見過馬撒尿,在色澤的純正以及泡沫濃郁這兩項主要技術指標上,與啤酒並無二致,且情景堪稱壯觀(一則旅遊廣告提到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