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4/5 頁)
,應有盡有……
眾行人等尋一酒樓,名曰“春風樓”,皆因名取意“春風得意馬蹄疾”,是專為過往進京舉子趕考而立的,文人墨客亦願在此把酒言歡,談古論今識英雄也……夥計帶其上二樓雅間,飲茶喝酒,聊天歇歇腳先,窗外俯視街道,一覽無餘。人流如梳梭。
《一》
水秀山清眉遠長,
歸來閒依小閣窗。
春風不解江南雨,
笑看雨巷尋客嘗。
《二》
聞聽江南是酒鄉,
路上行人慾斷腸。
誰知江南無醉意,
笑看春風十里香。
“咣咣咣”三聲鑼響,松柏等人齊聚窗臺往外望去。衙差提鑼敲鼓開道,後緊隨八名官差手持“閒人迴避”的牌子。其後八名持刀護衛把刀隨行之,中間一抬八人大轎。松柏一眼認出是知府大人的官轎。眾官員除職位高點的坐轎而隨,後面是騎馬和步行的小官吏,兩邊皆是持槍軍眾站崗,可謂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啊,把行人攔在路兩邊。
“金陵王去靈隱寺還願祈福,這不援軍一到就立馬前往。王爺膽真大啊!上次被追殺才過幾天啊,又出來,怕有事要發生咯……”小二哥進來給茶碗加水言道。
“估計王爺這是等人來殺,不如引出殺之,以免後患,日夜受怕。不如一朝了斷”仲基言道。
松柏見對面小巷有兩人鬼鬼祟祟,低頭咬耳一番,徑直退入巷中,消失了影蹤。
“閒著也是閒著,咱們去靈隱寺轉轉,看熱鬧去吧。”月靜道。
“好啊,我也正有此意。走……”松柏抱起小少爺徑直下得樓來,櫃檯扔出茶資,眾人一行隨大隊伍而行,靈隱寺去也。
靈隱寺修建於東晉咸和三年,為杭州最早的古剎是也,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看到這裡山峰奇秀,認為有“仙靈所隱”,故在此建寺,名曰“靈隱寺”。
靈隱寺鼎盛時期,曾有七殿,十二堂,四閣,三樓,三軒,僧房一千三百多間,僧眾多達三千餘人也。七殿分別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輪藏殿,伽藍殿,金光明殿,大悲殿,五百羅漢殿”十二堂分別為祖堂,法堂,直指堂,大樹堂,東禪堂,西禪堂,東戒堂,西戒堂,齋堂,客堂,擇木堂,南鑑堂”。四閣分別為“華嚴閣,聯燈閣,焚香閣,青蓮
閣”三樓分別為“響水樓,看月樓,萬竹樓”三軒分別為“面壁軒,青猊軒,慧日軒”。
松柏一行人至山腳,見圍一大群人,進裡而觀之,皆持械軍兵將官守護,已封山戒路也。
月靜拉松柏出人群,“隨我從後面小路登山,恐無人知曉。”,一行人等皆奔至後山竹林,路窄且滑,又陡峭,幾乎成垂直傾斜,是山中僧侶道濟和尚偷下山而成之路,因寺有規之,僧人戒酒戒葷,所以道濟每每想偷酒吃葷,必從此下山回寺之徑,此乃傳說而巳。
幾人艱難地抓住竹子而上攀,小少爺緊緊抓住松柏的脖子,但向上攀爬還是很費力,一柱香的功夫眾人才爬上山頂,下邊寺院一覽無餘。沿途皆有官兵持械站崗,三步一崗,那是五步一哨。
“看那邊,知府陪同金陵王進大雄寶殿了。”月靜言道。
“仲基,你和春蘭帶金斗在這裡,我和靜月摸下去看看,有情況你可在此觀看寺院全域性”松柏言道。
松柏和月靜順陡峭山石而下,月靜熟路,帶松柏去僧房,兩人換上僧衣僧帽,徑直奔大雄寶殿去也…
話說這大雄寶殿,原稱覺皇殿,單層三重疊簷,氣勢嵯峨。大殿正對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像,高踞蓮花座之上,妙相莊嚴,頷首俯視,令人敬畏。這是我國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釋祖像後壁為《五十三參》彩繪群塑,共有姿態各異的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