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2/5 頁)
為戰爭陷入困境的越南老兵,希望透過一些慈善行動給予這些被命運愚弄的人一些基本的人道主義的救助,1978年,美國越南老兵基金會宣佈成立。
基金會透過慈善募捐籌集資金和物品,再透過資金的運作和物資的週轉,為無家可歸的越南老兵提供基本食宿和精神康復。基金會的資金籌措和物資週轉是一個很專業很商業的過程,涉及到錢和物,有一大批義務的和非義務的工作者運作著這個大型機構,而對於捐贈者來說,你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東西出東西吧。
美國的慈善基金會幾十年運作下來,很多都蓬勃興旺,逐漸壯大,其中主要原因與美國詳細周密的法律有很大關係,任何與金融有關的機構,在進入正常運作以後都會被相關機構嚴格稽核和監控,而制度的法律化,程式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慈善事業沿著正確的軌道行進。
或許是為了杜絕營私舞弊,美國越南老兵捐贈袋子上印著清除的字樣:拒絕現金捐贈。
在美國捐款大都使用支票,這樣就有案可查,避免有不法分子趁火打劫,坐享其成。
有專家分析,退伍之後難以融入社會的老兵,往往要經過幾年時間才能流落街頭。不過,參加過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退伍軍人比越戰老兵淪為無價之寶者的速度更快。此外,隨著越來越多的女兵參戰,目前戰爭使無家可歸的女退伍軍人的比例在增加。
有專家認為,目前的戰爭特點可能導致流浪街頭的退伍軍人增加,其中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 和精神創傷的人比例很高,而且,長時間作戰以及不止一次地被派往作戰區,使得這些人適應社會,家庭和工作變得更差。
此外,窮困和房租高也是造成無家可歸的退伍軍人增加的原因。
據“全國結束流浪聯盟”的報告說,退伍軍人大約佔美國成年人口的11%左右,而在無家可歸者中,他們的比例竟然高達26%。
這年夏天我們去加州的聖地亞哥度假,風光旖旎的海邊長堤是遊人的必經之路,伴著略帶鹹味的海風,我們在那裡散步,欣賞落日餘輝,暢談旅途見聞,而孩子們喜笑顏開,奔跑追逐,歡呼雀躍。
在海邊長堤漫步的人們多半是遊客和休閒的人,人們心情愉快,表情便友好,迎面相遇,都微笑著問好,儘管大家誰也不認識誰,在那個優美鬆散的環境裡,每個人的神經都是鬆弛的,每個人心情也隨之鬆弛起來。
也有人不鬆弛,或者不想鬆弛。
與海邊長堤浪漫迷人的背景極不協調的是兩個無家可歸者和他們的行李捲。這兩個無家可歸者都是男性,一個是黑人,年齡在六十多歲,他身著一件舊迷彩服,腳穿大頭兵鞋,守著一輛三輪車,車上有他的全部家當,他把車子停在街心公園的長椅旁,在車子周圍的樹上掛上一些他收集來的東西,無外乎是一些軍隊士兵們常用物品,一眼望去,好象是美國大兵小賣部──
有遊人經過,跟他攀談,詢問那些物品的來歷和價格,他就高興地給遊人介紹,我從他們的交談裡斷斷續續地構絡出這個美國老兵的軌跡:年青時參加越戰,然後負傷回國,現在流浪街頭……
在距這個黑人老兵三百米地方,一個廢棄的冷庫門前,另外一個流浪漢正機械地重複著他程式化的儀式──立正,轉身,正步走,又立正,美國軍方倚仗隊的標準化動作,他不斷地重複著,一絲不苟,嚴肅認真,彷彿在完成他的歷史使命。他邁開大步向前走,身體筆直,動作準確,絲毫不差,看得出是經過專業訓練的,不用猜就可以斷定,他曾經是一個英氣勃勃的美國大兵,從年齡上看,他也許去過阿富汗,要不就參加過海灣戰爭,但是,現在,他在這裡流浪著,意識已經渙散,記憶多半消失,但是他卻仍然記得部隊訓練的基本動作。
我駐足觀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