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我對這種腐朽的生活方式還不是很適應,需要一點時間(第2/3 頁)
後就一直北上了。”
謝貴說道。
“所以現在就是一條黃河淹了大半個河南還加上一小部分山東?”
楊豐頗為驚歎的看著這個巨大的流域範圍。
“還不是當年杜充掘黃河鬧的,原本河南沃野千里,如今多半都已是荒煙蔓草,當年開封一城就有百萬之眾,如今搜遍河南還有不到兩百萬口。
如今黃河決口倒是死不了多少人了。
整個河南男女老幼加起來就一百九十萬,能住的都是淹不了的高處。
雖說兩百餘年胡塵之下中原生靈塗炭,但如此幾乎赤地千里,黃河氾濫也是主因。”
謝貴感慨著。
“吔,您還頗有文采?”
“老朽乃謝文靖公四十四世孫。”
謝貴很自豪的說道。
“呃?”
楊豐用茫然的目光看著他。
“謝安!”
謝貴說道。
“啊,原來是名門之後!”
楊豐趕緊很配合的一臉崇敬說道。
謝貴矜持的捋著鬍子,話說都四十四十孫了,他居然還能找上這麼久遠的祖宗。
“那咱們的賜物如何運到遼東?”
楊豐問道。
他們這點人當然不可能帶著那些冬衣,那是兩個都司十幾萬大軍的,光遼東都司自己就二十多個衛,更何況還有北平行都司,這個就是遼西和熱河,也就是寧王坐鎮的區域。燕王坐鎮北平,節制北平都司所部,寧王坐鎮大寧,節制北平行都司所部,遼王坐鎮廣寧,節制遼東都司所部,這三王給朱元璋坐鎮燕山防線。
至於奴兒干都司這時候還沒有,明軍就是到嫩江一帶,那個原本歷史上到永樂年間才設立。
“那個都是走海路,咱們無需管,到錦州接手就行,海運船隊估計已經在準備起航,他們也得搶在北風起前運到。”
謝貴說道。
“這可是八月了。”
“無妨,海運比咱們快的多,出崇明進黑水洋到登州,估計風向合適最多半個月就到遼東,朝廷向北平,遼東等地都是海運。”
“海運好還是河運好?”
“自然是海運,海運一船可頂運河十船,自運河漕運北上到北平最少得兩個月,海運快了半個月就到,不過就是損耗略大些,遇上風浪容易翻船,但與其便捷相比這些倒也不算什麼。不過海運也有個麻煩,就是得要那些熟悉海上,知曉航路,可以說慣於航海之官兵,畢竟運河有事靠岸即可,但到了大海上,可就全都交給他們自己了。”
“那你們現在有多少這樣的水軍?”
“八萬。”
“八萬?”
楊豐忍不住驚歎道。
“沿江,沿海各衛皆有運軍,加起來八萬有餘,不過也不僅僅運糧,還兼著海上巡邏搜捕倭寇,但需要之時皆可用於海上運糧。”
謝貴說道。
所以鄭和下西洋的成功就很好理解了。
一支員額八萬人,而且常年航行於海上的龐大事實上海軍,支撐他下西洋當然很容易。
他下西洋也就是十幾年後,而且靖難之戰時候陳瑄帶領水師倒戈了,也就是說沒受多大損失,十幾年時間,這時候的骨幹都還在,無論航海能力還是海上作戰能力都依然保持著,剩下就是造出寶船浩浩蕩蕩南下而已。雖然這的確是一支近海航行的海軍,但那也是常年在海上活動的,而這樣的海軍一旦斷代,就像謝貴說的,沒有了熟悉海上的這一代人,再想恢復也就很難了,這樣的海軍可是無數風浪考驗,無數死亡磨練出來的,再想擁有一支同樣的海軍,那就得重新用無數死亡去磨練。
所以只要朱元璋想幹,以這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