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願望(第1/1 頁)
合約,願望,迴歸
時光荏苒,轉瞬已是十年,自那次羅馬大火災以來。
曾經輝煌的羅馬帝國在那場浩劫中遭受重創,羅馬城在烈焰中燃燒了整整七天七夜,一切化為灰燼。政治高層的貴族因暴君的行徑悉數喪命,帝國經歷了一場大清洗,一時群龍無首,無數人覬覦權力,風起雲湧,戰亂、饑荒、瘟疫、流離失所等混亂接踵而至,降臨在這片土地上。
在這動盪的年代,有人趁機崛起,打著復興羅馬的旗號,發兵征伐。然而,羅馬帝國四分五裂,已無王者可尊,於是出現了多個自封的國王,各自為戰,企圖征服他人登上王位。短短一年間,戰火連綿,數十次戰役令民眾疲憊不堪,哀鴻遍野。
亂世之中,信仰如野火般蔓延。無論說是乘虛而入還是利用無知,事實是,基督教會抓住了這個機會迅速發展,接納了大量難民。這得益於羅馬帝國鼎盛時期未雨綢繆的儲備,教會積累了大量糧食、藥品和衣物等應急物資。
難民得到援助,自然願意信仰教會。難民成為重要的勞動力,當其他四位偽王爭鬥得筋疲力盡時,教會果斷出擊,一舉擊敗了他們,以羅馬和上帝的名義重返羅馬城,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宏偉教國,推舉了一位前皇室的遺腹子為王,得到了民眾和貴族的認可。
隨後,他們採納了白諦留下的治國策略,發展壯大,百姓安居樂業,軍隊強化,守護領土,擊退外敵,威懾宵小,羅馬帝國的又一個盛世再次降臨。
……
昔日繁華的羅馬城化為焦土,廢墟一片。由於四王之戰的影響,無人有心重建,這座曾經雄偉的城市荒廢了近五年。當新王和教會帶領眾人歸來,面對這滿目瘡痍,無不感慨萬千。他們在廢墟中挖掘,雜草叢生的瓦礫下時常發現新的白骨。
重建之路艱難,耗時八個月才初步完成,接下來還需數十年逐步修復公共設施和大型建築,儘可能恢復原貌,但總有些許變化,些許改動,有人為此感傷,但也有人認為這是進步。
皇宮是最後重建的,受損最為嚴重,幾乎夷為平地,無法復原,只能按新設計圖紙建造。令人驚訝的是,初建之時,皇宮內有一處繁花盛開,不過還沒等人欣賞,這裡就被劃為禁區,禁止他人踏入。
這一天,一位新來者,也是故人,踏入這片禁地。她手捧一束白花,來到兩座墓碑前獻上。看著眼前景象,維婭的目光微微模糊,她回望城市,已不再熟悉。她輕撫墓碑,記憶如畫卷展開,她記得尼祿剛登基時,騎馬穿過街道,花瓣如雨,新王帶著迷人的微笑經過,人群中歡呼不斷。
回憶被打斷,一個腳步聲響起,畫面破碎。她轉頭望去,是一位銀髮女子。“今年,你比我早來了些。”布倫希爾德獻上她的悼念花束,觸碰另一座墓碑,微笑著說:“白,我回來了,好久不見。”看著墓碑,她仍能清晰地回憶起白諦的音容笑貌,以及他獨特的行事風格,耳邊彷彿還回蕩著他的歡聲笑語,淚珠滑落,女武神含淚微笑。
過去無法追尋,但人們總會懷念。逝者已矣,生者卻要在痛苦中清醒前行。尼祿雖瘋狂,但她是為了美好的理想而犧牲,看看如今煥然一新的帝國,很難說她的付出只是單方面的痴心妄想。白諦與月神殊死搏鬥,斬斷了她在這個國家的詛咒,這樣的付出同樣值得敬佩,至少他為羅馬帝國帶來了嶄新的未來。
然而,除了她們二人,又有誰知道他們的付出,他們的功績呢?歷史只會將尼祿描繪成暴君,將白諦記載為暴君的同謀,兩人都將承受後世的譴責。(但基督教會卻將白諦描繪成另一種形象,地位接近十二使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