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欽武大君勝(第1/2 頁)
方陽指向那些字念出了聲:“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
花兩百萬聘請的教授,竟然揭開了寶藏的秘密
當他念完這句話,周圍的眾人仍然一臉困惑。
校長皺了皺眉頭,有些不解地說:“這幾個字讀起來總覺得不太流暢。”
其他人也開始仔細琢磨這幾個字背後的含義。
最後,秦老終究沒能忍住,向方陽問道:“方陽,你能給我們解釋一下這些字具體是什麼意思嗎?”
這話一出,在場的人都連連點頭,彷彿一瞬間從考古專家變成考古學生,而方陽成了他們的老師。
岸上的過路人們看得目瞪口呆,同時心中也非常好奇這幾個字究竟有何深意。
方陽面色平靜地解釋道:“在朱元璋統治時期,為了區分各個分支以及各分支的輩分,每個兒子成為一個分支,並給每一分支規定了二十個字用於取名時第二個字的選擇。”
“然後再根據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原則,來選取姓名中的第三個字。”
“例如太子一脈的輩分排序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而當時的燕王,即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他的輩分排序則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舉例來說,建文帝名叫朱允炆,其名字中含有‘允’字;後來燕王朱棣登基後,依然沿用了朱元璋規定的輩分體系。比如明仁宗叫做朱高熾,明宣宗叫朱瞻基。他們的名字中分別帶有‘高’和‘瞻’這兩個輩分字眼。”
“當時朱元璋為了暗含五行之意,甚至特意創造了許多新的字,比如厚勳、載墐、翊……如果放到現代這個時代,這樣的名字去登記戶口恐怕得多跑好幾趟才行呢!”
聽完方陽的詳細解讀,陳風疑惑地問:“這分明是朱元璋的東西,可你先前為何說是張獻忠的呢?”
方陽微微一笑,回答道:“因為張獻忠的大部分寶物都是從明朝那裡掠奪來的呀!張獻忠小時候家裡非常貧窮,連飯都吃不飽。年輕時他還當過幾天捕快,後來天下大亂,他就扯起起義的大旗,直至後來燒燬皇陵、攻克襄陽,建立了自己的朝廷,做了土皇帝。等到清朝軍隊入關之後,他打不過人家,便帶著財物逃跑了。”
在場的幾位專家彷彿變成了學生一般,聽得津津有味,眼神空洞,似乎在沉思著什麼。
過了一會兒,他們才恍然大悟,四個專家竟然是在聽一個挖挖掘機的給他們上課,說出來都覺得有些好笑。
秦老只是搖頭苦笑,陳風滿臉敬佩地看著方陽,許局長則面帶笑意地看著他。唯有校長,臉上滿是震驚和懊悔。
如果一個人偶爾答對一次,或許是運氣或巧合;如果答對兩次,也許只能說他對這方面略知一二,恰巧用上了。但若每次都能準確解答,那就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了!此刻,他深切地體會到秦老之前的態度和言語的意義所在。
此時的他再也顧不得面子問題,笑著對方陽說:“方陽,我代表西海市考古文學院邀請你擔任我們學院的客座教授,不知你是否願意接受這個邀請。”
校長的話音剛落,秦老驚訝地瞥了一眼校長,他沒想到校長竟然如此痛快地想明白了這個問題。
而許局長心裡暗自咒罵:“這個老傢伙!”
方陽先是愣了一下,接著開心地笑了起來。
“我不願意!”
聽到這個回答,所有人都愣住了!
【人氣】+1+1+1+1...
.
——【臥槽,不愧是我方哥,確實牛批,20歲就能成為客座教授,整個西海市可能都沒有,不,應該說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