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嶗山(第1/2 頁)
一路上走走停停,數月光陰轉瞬而逝。
許素的黃庭經內修越發精純了,而他的目的地嶗山,也終於近在眼前。
他在山下的一處鎮子與王掌櫃告別。王掌櫃依依不捨,此行雖有驚嚇,卻也長了難得的見識,他還叮囑許素若是學成下山,務必要回濟南府一敘。
離開了商隊,許素便步行前往山腳下。
嶗山位於山東承宜布政使司萊州府境內,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
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也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
有俗語言道:“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嶗山東高而懸崖傍海,西緩而丘陵起伏,地處亞熱帶之終,北溫帶之始,又瀕臨黃海,故氣候溫和溼潤,植被茂密。
自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就有方士在嶗山餐霞修煉,唐、宋兩代嶗山道教肇興,元、明兩代達到鼎盛,至清代不衰。
全真道北七真都曾涉足嶗山,明清時期此地道統以全真為主。邱長春真人層三次來嶗山說法闡教,影響深遠。
嗣後,北七真在嶗山各創宗派,爭建道觀,至明代達到鼎盛時期,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繁榮,使嶗山成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
山上道門宮觀眾多,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通真宮等處。
許素並不知道當初在濟南府遇到的那位嶗山高道是何門何派、在哪個宮觀修行。
不過,這不妨礙他上山尋訪。因為有如此道行的高人,即使是在如此名山之上也是少有的。
他已經認準了嶗山上的道觀之首:太清宮。
嶗山太清宮地處嶗山東南端寶珠山下,襟山面海,左為桃園峰,右為重陽峰,始建於西漢建元元年,後屢加修建,最後一次修葺乃是在明萬曆二十八年。
太清宮乃是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的道場。而劉真人的師叔道化普濟真人李哲玄在更早的時候便已經在後世太清宮處築觀隱修,日閱《黃庭經》以為常。
說到底,太清宮從根子上與上清派也隱隱有所關聯。
嶗山奉道之風濃厚,許素在上山之時,已經遇到過好幾波結伴上山進香的香客,和下山辦事的道人。
而當他剛剛跨過太清宮山門,便有知客道人迎了上來,先稽首作揖道:“這位道友,敢問是來掛單還是訪友?”
許素見那知客道人儀表堂堂,有禮有度,不由得心生好感,微笑答道:“道友,我乃是自濟南府來。因為有緣與貴山一位道長相遇,他囑咐我一定來嶗山一行,我便來了。只是不知他姓甚名誰,只有此物,我帶在身上。”
說著,他便從帆布袋裡掏出了嶗山道士贈與他的石令,遞給知客道人。
知客道人接過,雙眼一掃,便認了出來。實在是這位高道在嶗山上也是極為出類拔萃的,能得他的引薦,想必眼前這位年輕道人也必然不簡單。
於是,知客道人連忙將石令交還許素,然後便徑直帶著他往宮內走去。
許素跟在他身後,忍不住暗自揣摩。這知客道人反應並不算平淡,那嶗山道士的身份顯然非比尋常,以至於連普通知客道人都識得他的花押。
太清宮分三院,各立山門,東為三官殿,中為三清殿,西為玉皇殿,另建有忠義祠、翰林院、東西配殿等建築,規模宏大。
而知客道人領著許素穿過三官殿院落,卻不禮拜三官大帝,而是又穿過三清殿山門,直接來到了三清殿門外。
目送知客道人的背影消失在迴廊,許素頗感興趣地在三清殿院落參觀遊覽。
他即使在穿越前,也沒有到嶗山參訪過。更何況,這也是他第一次來到原汁原味的古代宮觀,與後世的“古建”標本很有些明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