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琅琊開海(第1/5 頁)
許尚所言,乃是根據後世所有的禪讓事例,進行反推的。
人性論古至今。
從未變過。
實力為尊。
永遠是掌權的第一定律,絕不可能有例外。
同時。
或許有很多人搞不明白,為何大禹負責治水,就能擁有造反的實力。
其實原因很簡單。
我們就從現世來看。
某些搞土方、裝修的工程老闆,手底下有著幾支施工隊,在當地都能一度處於橫著走的狀態。
相比之下。
大禹治水,他的手下可不僅僅只是幾支施工隊,而是大批的部落都得聽從大禹的號令安排。
就像大秦修建驪山皇陵,動則發起四十萬到六十萬人。
修建長城同樣只會多,不會少。
古代搞大型國家級工程就是這樣,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眼閉著堆人。
對應到上古……
大禹治水,合眾部落之力,必然也是聚集了千千萬萬的青壯年。
這手底下有支數以萬計的施工隊。
你早上身披黃袍,中午就能登基,然後再喊幾句……爾等可真是害苦了朕啊!朕也是好生為難啊!
所以。
這本質上就跟擁兵自重,黃袍加身沒有任何區別。
要糧有糧,要人有人!
擱誰,誰都想更進一步。
甚至於……
你不想都不行。
下面的兄弟都等著升官發財呢!
李世民就真的從一開始便謀劃著玄武門政變?
絕非如此。
而是凌煙閣的一眾兄弟,各個都想進步,再加上太子黨的步步緊逼,李世民無路可退。
要麼功成!
要麼身死!
只有這兩個結果。
當然。
我們再看大禹……
花費十三年,還真就把洪水給治下去了。
這種時候。
各個部落對其擁戴絕對是理所應當的。
然後大禹便去攻打三苗,即……苗蠻,大敵也。
堯、舜兩代,皆有攻打過苗蠻。
打的旗幟是:三苗之君,不敬神明,而作五刑,戕害萬民,德行淪喪,背信棄義,反覆詛盟。
堯攻打三苗,雙方互有勝負。
舜再攻之,過程卻相當不順。
根據《淮南子》等一系列的古之典籍記載:舜勤於民事而野死,南征三苗,道死蒼梧等等。
可見苗蠻非常能打。
堯舜兩代人都為之奈何。
反觀大禹……修武事文,兵精糧足,再加上三苗所在的江淮區域出現了地震和水災,導致人心惶惶。
大禹順勢一波橫推。
只用了七十天的時間。
便蕩平了整個苗蠻之患。
這麼一來。
大禹透過治水,有了名望,戰勝三苗,又有了軍功和威儀。
上古時期的王之禮器,乃是一個斧鉞。
代表了尚武。
至此。
大禹也就把自己的施工隊變成了真正的軍隊……
舜帝見之。
豈能不讓?
有句老話說得好啊!
你如果不想體面,那我就只好幫你體面了。
王權更迭。
這便是真相!
儒家所謂的遵從禪讓之賢明,不過只是我們對於古人先輩的些許崇敬和幻想罷了。
忽然。
“許尚!你怎敢說這等狂悖滅祖之言?”
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