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玉雕巨擘董太師(第1/2 頁)
顧雲墨正沉浸在困惑之中,這時方才隨同林雪微一同到來的老者徑直朝他望去。
“董太師駕臨,正好請您評評理,這位外地來的修士似乎有意鬧事,我這塊價值連城的原石,竟被他說得一文不值。”
聽到店老闆仍舊一口一個外地修士喚著他,剛才還出言辱罵他是外來的小傢伙,顧雲墨剛欲走上前去爭辯,卻被先前欲購紫靈羅蘭的沈浩陽悄然拉住。
強龍不壓地頭蛇。你若與之爭鬥,萬一遭到對方糾眾欺凌,那時痛苦無處申訴。
此時,林雪微終究按捺不住,向顧雲墨遞了一個眼色,暗示他暫且忍耐,勿要輕舉妄動。
顧雲墨這才止住腳步。
那位店老闆口中的董老爺子,其實大有來歷。他名為董遇春,不僅是天州煉石界備受敬仰的泰斗,更是南派玉雕技藝的國寶級大師,被譽為南派雕第一人,人稱“董一刀”。因其在玉雕界的崇高威望和地位,世人尊稱其為董太師。
眾所周知,一塊頂級翡翠的誕生,需綜合五大要素予以考量:種、水、色、地、工。
所謂“種”,即是指翡翠晶體顆粒的細膩程度,常分為玻璃種、冰種、豆種、糯種等類別,代表著翡翠的種類。
“水”,則指的是翡翠的水潤度,廣義上來講,涵蓋了翡翠的光澤度和透明度。那些質地水靈通透的翡翠料子,相較於乾燥而不透明的,價格更高昂,也更具有收藏價值。
至於“色”,便是翡翠的色彩,翡翠色彩豐富多變,其中綠色最為尊崇,業內有“濃”、“正”、“陽”、“和”的評判標準……
翠綠欲滴,純淨無暇,色澤均勻且溫潤的一塊靈石,其賣相自然更加引人注目。
地,於修真世界中特指翡翠之基,是指剔除色彩之外,整塊翡翠靈玉本體的其他特質顯現。
翡翠修煉五要之中,最後一項便是琢矣。
琢,則意味著玉雕宗師的雕琢技藝,包含打磨、構圖直至完成品的全過程。
翡翠的前四項要素通常源自大自然的造化,而這最後一環琢之精髓,便全然依賴於玉雕宗師精深的技藝與智慧,將天然翡翠原石終化作世人眼前的瑰寶。
石不琢,不成器。
三分材質,七分功夫。
這足以彰顯翡翠修煉五要中的“琢”所佔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
身為玉雕大宗師的董遇春,最為人稱道的一段佳話便是,他曾自一塊遍佈雪花棉的廢棄靈石之中,憑藉自身超凡的刻刀技藝與設計靈感,雕琢出一方令牌。
這塊令牌,正是後來名震天下的“林沖雪夜上梁山”。它巧妙運用雪花棉的特性,生動展現出林沖在大雪紛飛之夜無奈投奔梁山的淒涼場景。
而這塊起初被人視若敝屣的廢棄靈石,經董遇春妙手點化之後,名聲鵲起,如今在修真界的翡翠圈中已價值三百萬晶石。
也正是因此,董遇春在翡翠玉雕界穩固了自己的“董一刀”尊名。他威望卓著,行事嚴謹,被譽為天州翡翠玉石界的神話人物。
作為玉雕領域無可爭議的權威,並且是翡翠原石鑑別方面的泰斗,董遇春並未立刻協助店主一同對抗顧雲墨。
相反,對於那位肆意妄言的店主,董遇春內心深處已有幾分不滿。畢竟剛才店主出言侮辱顧雲墨時,每一句話都清晰入耳。
同在翡翠圈子內,何必區分本地或異地?況且,無論是黑眼、黑髮還是黃膚之人,皆是炎黃血脈相連。
何需爭論地域歸屬?
三十年前,我董某亦非天州之人。
於是董遇春轉向店主,冷漠地遞給他一個警告的眼神,明確告訴他不要再多言,更不可倚老賣老欺負晚輩。
店主見狀,瞬間心生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