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上課回憶(第1/5 頁)
回憶過教室和考試,還有書本,再回憶點課堂和課間的故事,之前沒來的急想起來的都可以再補充一下,至於能回憶出多少和補充多少就隨意了,剛好這月開始有空,沒有大的任務,不需要花精力和時間,原則上有空可以多寫點,上月那麼多事,培訓和考試就佔了大半月,還堅持見縫插針,硬是在閒餘的縫補時間擠出時間,寫了好幾篇回憶片段,這年頭真難靜下心來看書和寫點東西,快餐時代的到來,尤其在一線城市的快節湊文化生活。
學生怕不怕上課,厭不厭煩上課,這個話題比較難說清楚,興趣愛好是最好的老師,雖然每個人從小到大的按步上學是家長的安排下完成的,都是從小被動去學校上學,但去學校適應環境後,還是基本上都是情願去學校的,因為學校不光有知識,有娛樂設施,還有年齡相仿的學習夥伴和玩伴,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同齡小朋友,只有同齡小朋友才能更好的融洽相處,相互理解,相互促進,相互進步。厭學情緒一般會出現在初中以後,有了足夠的羞恥心。
米雲不記得自己有沒有產生過厭學情緒,肯定有過,一年級留級有過羞恥心,中考失敗也有過羞恥之心。網上說最容易產生厭學的時候是青春期或者學齡期,具體包括小學三年級左右、小學五年級和六年級、初中二年級,以及高中時期。
小學三年級左右:這個階段的孩子上學的新鮮感和提前搶跑攢下的“老本兒”都被消耗得差不多了,但課程的難度和學習的壓力卻上升了很多,容易導致第一個厭學高峰期出現。
小學五年級和六年級:孩子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很容易對為什麼要學習產生困惑,這個階段是厭學的第二個高發期。
初中二年級:初二的孩子正處在青春叛逆的年紀,他們會開始喜歡跟父母對著幹,思考教育體制的合理之處,甚至不喜歡某一科目的老師都會成為一個厭學的理由,這是第三個厭學高峰期。
高中時期:進入高中的學生面臨中考的壓力,需要為高考做好準備,壓力較大且課業負擔較重,可能會出現厭學情緒。
家長和老師在這個階段需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心理狀態,透過溝通、理解和引導幫助孩子克服厭學情緒,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信心。
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喜歡處於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到了四、五年級,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開始崛起,他們的自尊心也在一點點增強,這個時候,家長也要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去陪伴孩子成長。能夠使孩子感覺到平等、感覺到尊重,從而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去克服自己的缺點,以快樂的心情去與父母合作。
米雲很慶幸,從小到大父母都忙,沒時間管教米雲兄弟,學習方面基本上沒有提過要求,完全是放養長大模式,給口吃的就行,可能80年代出生之前的農村子弟都是這樣,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溫飽問題,沒有特別關注學習方面,不像現在的孩子基本上學業是第一要務,在米雲的中小學時代還是溫飽問題最大,娛樂活動第一,玩的比學習的多,家長們更多的是忙於耕種田地,一年四季的辛勤耕種。
那個年代“勞動最光榮”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更早一點的年代還有全國勞模評選,米雲記憶中中小學沒有專門設公開的勞動課,但學校老師和校長家裡都是有很多田地耕種的,米雲家在村裡雖然沒有自家的田地,但在幾十裡的湖北農村有自己的田地,米雲父母不教書的週末還經常騎腳踏車過湖北耕種田地,後來實在跑不動了,才停下來,在湖南這邊的村裡撿了幾畝田地,外公家給的,或者大姨家搬進城裡後留下的田地,有限的幾畝田地,後來又承包了學校後面的幾畝地。
米雲記得學校其他幾位老師的田地不少,村小學總共也沒多少老師,他們一般有三四個孩子要養,光靠幾十塊錢的工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