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章(第2/3 頁)
課等小周老師病好了就來給你們補上。”
【唐太宗】李世民:帝師,大豆出油率似乎不高。
“嗯?確實不高呀,植物油裡面出油率最高的應該是芝麻、花生和菜籽出油率也不錯,大豆排挺後面的,但是大豆出油率比玉米高啊,玉米出油率更低。”
【明太祖】朱元璋:玉米也能榨油?
“能啊,玉米油沒味道,豆油啊菜籽油啊茶油啊,他們的味道還是太重了。”
【秦始皇】嬴政:那花生油呢?
“花生油是那種,很香很香的花生味。比起前面提到的那幾種油,花生油要貴得多。好了,不說這麼多有的沒的了。把書翻到第44頁,來學秦統一中國。”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言羽陽剛說完這句話,嬴政一下就想到了先前言羽陽提過的大一統。
【秦始皇】嬴政:帝師,既然秦是第一個統一的國家,那麼你先前說過的大一統,是否是以十個朝代的說法為準?
但言羽陽還是不選擇正面回應。
“嬴政同學既然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那看來這個作業可以提前交咯?”
【秦始皇】嬴政:不,帝師,容朕再想想。
“上節課說過,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秦始皇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征戰的混亂局面。像是皇帝這個詞,就是由秦始皇發明的。”
“商周時期都稱天子為大王,而天子自己本人則會自稱寡人。但是到了秦始皇這呢,他覺得自己的功績遠超前人,可與二皇五帝媲美,於是他就自己造了一個詞。皇帝,他本人呢,就是始皇帝。自稱也從寡人,變成了朕。”
聽到這嬴政肯定的點點頭。
他的功績後有沒有來者不重要。
至少現在肯定是前無古人了。
“當然,他上任之後幹了很多事情,並不是只顧著加重自己的皇帝權威。畢竟是一個剛剛結束分裂狀態的國家,這個時候是很混亂的。七國合一,你有你的方言,我有我的文字。兩個沒出過遠門的碰上了,連說話都說不明白。而且各國的貨幣也不盡相同。一個韓國人拿著韓國的錢去找楚國人買東西,萬一人家不要呢?
() ”
“於是秦始皇直接下令,書同文、車同軌。寫字全都給我寫小篆……”
“……一系列操作下來,對我國文化發展影響之深,確實是源遠流長,但好景不長。”
嬴政本來聽到言羽陽把他的功績一一講出來,心裡還是挺高興的。
看來後世之人也還蠻認可他的所作所為嘛。
結果還沒高興多久呢,好景不長四字就出來了。
“他太急於求成了。古代社會的生產力其實是很低下的,他在登基之後的一系列大動作都是很耗費人力物力的,像是開鑿靈渠、北擊匈奴、修築長城。”
“不可否認他做這些事情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當上位者的一系列決策和社會生產力無法匹配時,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而且針對當時秦朝的刑法,在當時的社會已經有點超負荷運轉的前提下,嚴苛的刑法將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當秦始皇死在第五次東巡的路上之後,秦二世胡亥接手了他的皇位。”
“失去嬴政的秦朝就像一盤散沙,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解體了。”
【秦始皇】嬴政:帝師,為什麼秦始皇會死在東巡的路上?
“可能是他吃仙丹吃多了吧,嬴政到了後期過於沉溺求仙問道,迫切的希望得到長生,雖然封建帝王們或多或少都有那麼一點迷信丹藥。但是吃丹藥這事吧就跟現代認為生病了不用去醫院吃點保健品就能好的思想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