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紀元的推演(第1/2 頁)
志留紀是早古生代的最後一紀,也是古生代的第三紀,約四點四億年前至四點一億年前。一般來說,早期的志留紀到處形成海侵。中期的志留紀海侵達到頂峰。晚期的志留紀各地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陸地上升,表現出一個巨大的海侵旋迴。志留紀晚期,地殼運動劇烈,古大西洋閉合,一些板塊之間相互碰撞,導致一些地方褶皺升起,古地理面貌的鉅變,大陸面積顯著擴大。
這個時候還是以海生物為主,在淺海海底棲息的生物之中,腕足動物的數量最多,殼長可超過八十厘米,發育匙形臺、五房貝族,始於晚期的奧陶紀,到志留紀達到鼎盛。無洞貝族、無窗貝族、石燕族,自奧陶紀之後,穩定發展,後來成為腕足動物的主要族群。在奧陶紀大量繁殖的正形貝、扭形貝,到志留紀明顯的衰落。海生無脊椎動物在志留紀時乃佔重要的地位,各個門類的種屬更替和內部組分有所變化。如筆石動物保留雙筆石類,新興的單筆石類也是比較繁盛的。腕足動物內部的結構變化是比較複雜的,如五房貝目、石燕貝目、小嘴貝目得到發展。軟體動物蟲頭足綱,鸚鵡螺類顯著的減少,而雙殼綱、腹足綱則逐步發展。三葉蟲開始衰退,但是蛛形目和介形目大量發展。節肢動物中的板足鱟,也稱海蠍。
在晚期的志留紀海洋中廣泛分佈,珊瑚和層孔蟲也是比較繁盛的,常常形成生物礁、生物丘、生物層。四射珊瑚、束板珊瑚、日射珊瑚,數量和種類繁多。植物除海生藻類乃然繁盛之外,志留紀末期,陸生植物從水中開始向陸地發展,裸蕨類植物首次出現。劇烈的造山運動,海洋麵積減少,陸地面積不斷的擴大,作為陸生高等植物的先驅,低等維管束植物開始出現並逐漸的佔領陸地。其中,裸蕨類和石松類。
在淺海之中,在奧陶紀出現的脊椎動物無頜魚類進一步發展,進化有頜魚類開始出現,為後來魚類高等脊椎動物奠定基礎。繁盛一時的三葉蟲開始逐漸的衰退,板足鱟類開始興起,是當時海洋節肢動物個體最大的種類。在志留紀晚期,早期的昆蟲和蛛形的節肢類已經在陸地出現。
隨著紀元的推演,泥盆紀是地質時代古生代中的第四紀,屬於顯生宙古生代。約四點零五億年前至三點五億年前,早期裸蕨類開始繁榮。中期後,腕足類和珊瑚的發育,原始菊石、昆蟲開始出現。晚期原始兩棲類、迷齒類開始出現,蕨類植物和原始的裸子植物出現,無頜類趨於滅絕。以泥盆紀開始,地球又開始海西運動,很多地方開始上升,露出海面成為陸地。泥盆紀早期裸蕨類繁茂,中期以後,蕨類與原始的裸子植物出現,無脊椎動物除珊瑚、腕足類和層孔蟲等繼續繁盛之外,還出現了原始的菊石和昆蟲,脊椎動物之中的魚類空前發展,故泥盆紀又有魚類時代之稱。晚期甲冑魚趨於滅絕,原始的兩棲類開始出現,腕足類在泥盆紀發展順速。志留紀開始出現的石燕貝目成為泥盆紀重要的化石。此外,穿孔貝目、扭月貝目、無洞貝目和小嘴貝目的劃分在和對比的泥盆紀地層中極為重要。泡沫型和雙帶型四射珊瑚在那個時候是相當的繁盛。泥盆紀早期以泡沫型為主,雙帶型珊瑚開始興起。中、晚期的泥盆紀以雙帶型珊瑚佔主要的地位,鸚鵡螺類大大的減少,菊石中的稜菊石類和海神石類繁盛起來,正筆石類大部分滅絕。泥盆紀早期殘存少量的單筆石科、竹節石類始於奧陶紀,泥盆紀一度達到鼎盛,泥盆紀末期滅絕,其中以薄殼型和塔節石類繁盛,光殼節石類也十分的重要,牙形石演化到泥盆紀又進入一個發展高峰,早在泥盆紀以無頜類居多。中、晚期泥盆紀時期的盾皮魚是相當繁盛的,它們具有原始的顎,偶鰭發育,成歪形位。泥盆紀早期裸蕨植物較為繁盛,有少量的石松類植物,多為簡單形態,是個體不大的草本類。泥盆紀中期,裸蕨植物乃佔優勢,但是原始的石松類植物是更加的發達,出現了原始的楔葉植物和最原始